两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特殊类型,由长期高血压等致小穿通动脉病变闭塞形成,发病机制涉血管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等,治疗要控危险因素等,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体检,不同人群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
两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进而形成小的梗死灶。这些梗死灶通常直径在2-15毫米之间。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病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高血压是引发两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得多。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血管壁受损更严重,更容易出现小血管的闭塞。
其他血管病变: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小血管病变等也可参与发病。脑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可影响小穿通动脉的血流;糖尿病性小血管病变会使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影响其对血流的调节能力,增加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几率。
2.血流动力学因素:当血压突然降低时,如患者在夜间睡眠中或服用降压药物后,脑内小血管的灌注压下降,容易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梗死。尤其是老年人,自身血管调节功能较差,更易受到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被发现,这种情况常见于病灶较小且未累及重要功能区的患者。
部分患者可出现轻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单侧肢体轻度无力或麻木,可累及面部、上肢或下肢,一般症状较轻,有时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一侧手部活动不灵活,或面部有轻微的麻木感,休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之后可能再次出现。
还可能出现构音障碍(说话不清楚)、吞咽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病变累及了脑干的相关神经结构。
2.不同部位病灶的表现
壳核病灶:可出现对侧肢体轻偏瘫、轻度感觉障碍等。患者可能表现为一侧肢体力量稍弱,比如提重物时感觉较困难,同时可能伴有该侧肢体的轻度感觉异常,如轻微的麻木或刺痛感。
丘脑病灶:常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为主,如患者感觉一侧身体的温度觉、痛觉等有所改变,还可能伴有情感障碍,如抑郁等。
脑干病灶:可出现交叉性瘫痪(一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吞咽困难等多种症状,病情相对复杂,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大。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大脑半球深部或脑干区域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2-15毫米之间。但对于超早期的病灶,CT可能不易发现。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能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微小梗死灶。MRI可以通过不同的序列显示病灶的特征,如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等。
2.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演变过程等。体格检查时要重点检查神经系统,如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反射等,以初步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脂血症等。
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要注意营养支持,防止误吸;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可进行康复训练等对症支持治疗。
2.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饮食: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等。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代谢等,从而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但要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定期体检: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
六、特殊人群情况
1.老年人:老年人是两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高发人群,由于其血管弹性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更要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轻微的肢体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同时,家属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协助其进行生活起居和康复训练等。
2.女性: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因此绝经后的女性更要注意预防两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除了一般的预防措施外,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心血管相关检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3.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如果家族中有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史,那么自身患该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这类人群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加强对血管健康的监测,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