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牙髓炎是牙髓组织的急性炎症,由细菌感染、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引起,有自发性尖锐疼痛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口腔检查诊断,需应急开髓引流并后续根管治疗,可通过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避免不良口腔习惯来预防。
一、急性牙髓炎的定义
急性牙髓炎是指发生于牙髓组织的急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牙髓处于有硬组织包绕的牙髓腔中,当各种原因导致牙髓组织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反应时,就会出现急性牙髓炎的相关症状。
二、病因
1.细菌感染
主要的致病菌有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细菌可以通过牙体缺损处(如龋洞)侵入牙髓。例如,当牙齿发生龋坏,龋洞不断加深,细菌就会逐渐向牙髓方向蔓延,引发牙髓的炎症反应。
牙周病也可能是细菌感染牙髓的途径,细菌可以通过牙周袋逆行感染牙髓,这种情况在一些患有严重牙周病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2.物理因素
机械创伤: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咀嚼时咬到硬物,或者在牙科治疗过程中,器械对牙齿的过度操作等,都可能导致牙髓组织受到损伤,从而引发急性牙髓炎。比如,儿童在玩耍时不慎摔倒导致牙齿受伤,就有可能引起牙髓的急性炎症。
温度刺激:过冷或过热的温度刺激也可引发急性牙髓炎。突然的冷热刺激会使牙髓血管发生急剧收缩或扩张,导致牙髓组织的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炎症。例如,吃了冰糕后接着喝热水,这种温度的急剧变化可能刺激牙髓,引发急性牙髓炎。
3.化学因素
在牙科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某些药物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刺激牙髓。例如,在进行深龋治疗时,使用的酸蚀剂、消毒药物等,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刺激牙髓组织,导致急性牙髓炎的发生。另外,充填材料的刺激也可能引起牙髓的炎症反应,如某些不合格的充填材料可能会释放出化学物质,刺激牙髓。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自发性疼痛:患者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的疼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初期疼痛持续时间较短,缓解时间较长,但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持续时间会逐渐延长,缓解时间缩短。例如,患者可能在夜间疼痛加剧,这是因为平躺时牙髓腔内压力增高,导致疼痛明显加重。
疼痛性质尖锐:疼痛的性质较为尖锐,难以忍受。患者往往可以明确指出疼痛的牙齿部位,但由于牙髓神经的放射性特点,有时疼痛可能会放射到头部、面部等部位,导致患者难以准确判断疼痛的根源牙齿。
温度刺激加剧疼痛:冷热刺激会使疼痛明显加重。如果是化脓性牙髓炎,热刺激会使疼痛加剧,而冷刺激可能会暂时缓解疼痛;如果是浆液性牙髓炎,冷热刺激都会引发剧烈疼痛。例如,喝热水时会导致急性牙髓炎患者疼痛明显加重,而含一口冷水可能会让疼痛稍有缓解(化脓性牙髓炎时)。
2.其他症状
患者可能伴有牙龈红肿的情况,如果炎症扩散到根尖周组织,还可能出现面部肿胀等症状。另外,由于疼痛剧烈,患者可能会出现进食困难、睡眠受影响等情况,长期的疼痛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导致焦虑等情绪。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发作的时间、疼痛的性质、是否有冷热刺激诱发疼痛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进食冷热食物时出现疼痛,疼痛是持续发作还是阵发性发作等。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有牙齿外伤史、牙科治疗史等,这些信息对于诊断急性牙髓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口腔检查
牙齿检查:观察牙齿是否有龋坏、磨损、楔状缺损等牙体硬组织病变。通过探针检查龋洞的深度、位置等,判断龋洞是否接近牙髓。例如,如果龋洞接近牙髓,探针探及龋洞底部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反应。还可以检查牙齿是否有隐裂,隐裂有时也会引发牙髓的急性炎症。
牙髓活力测试:常用的牙髓活力测试方法有冷诊法和热诊法。冷诊法可使用冰棒或冷的气体等,热诊法可使用热牙胶等。通过观察患者对冷热刺激的反应来判断牙髓的活力情况。如果牙髓对冷热刺激出现剧烈疼痛反应,往往提示有急性牙髓炎。但需要注意,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牙髓活力测试时要更加温和,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患儿恐惧和不配合。
叩诊:用钝头探针或镊子柄轻叩牙齿,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急性牙髓炎早期,叩诊可能无明显疼痛或仅有轻微不适;随着病情发展,炎症扩散到根尖周组织时,叩诊会出现明显疼痛。
五、治疗原则
1.应急处理
开髓引流:这是缓解急性牙髓炎疼痛最有效的方法。通过钻开牙齿,打开牙髓腔,使牙髓腔内的炎性渗出物得到引流,从而降低牙髓腔内的压力,迅速缓解疼痛。例如,在局部麻醉下,用牙钻打开髓腔,让牙髓腔内的压力释放,患者的疼痛会立即得到明显缓解。对于儿童患者,开髓引流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的牙龈组织,同时要安抚患儿情绪,让其配合治疗。
2.后续治疗
根管治疗:在应急处理缓解疼痛后,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三个主要步骤。首先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然后对根管进行消毒,最后用充填材料将根管严密充填,以防止再感染。根管治疗可以彻底清除牙髓腔内的感染,保留患牙。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根管治疗的操作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牙髓腔相对较大,根管较粗,在根管预备时要注意避免过度预备损伤根尖周组织;同时,儿童患者在根管治疗后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牙齿的恢复情况。
六、预防措施
1.保持口腔卫生
正确刷牙:每天早晚使用巴氏刷牙法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确保将牙齿的各个面都刷到。例如,儿童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牙刷要定期更换,一般每3个月更换一次。
使用牙线和漱口水:每天使用牙线清理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菌斑,使用漱口水可以辅助清洁口腔,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帮助其使用牙线,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漱口水。
2.定期口腔检查
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牙齿的早期病变,如龋坏等。儿童患者更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例如,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儿童牙齿萌出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龋齿等疾病的发生。
3.避免不良的口腔习惯
纠正咬唇、咬舌、偏侧咀嚼等不良习惯。儿童患者如果有偏侧咀嚼的习惯,会导致一侧牙齿过度磨耗,另一侧牙齿龋坏的风险增加,同时还可能影响面部的发育。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咀嚼习惯,双侧交替咀嚼。另外,避免长时间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和饮料,如糖果、碳酸饮料等,减少细菌产酸对牙齿的侵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