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炎是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的炎症,病变在脑实质,儿童青少年易患,有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影像学早期MRI可见异常信号,脑脊液压力升高等,治疗对症支持及针对病原体,预后与年龄、病情等有关;脑膜炎是软脑膜炎症,病变在脑膜,不同年龄表现不同,有脑膜刺激征等,影像学脑膜脑炎有脑膜强化等,脑脊液检查可明确病原体,治疗对症支持及抗感染,多数可治愈,少数留后遗症或死亡,两者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大脑炎:通常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主要病变部位在脑实质。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等,比如乙型脑炎病毒可引起乙型脑炎,主要侵犯大脑的颞叶、额叶等部位的神经细胞。
脑膜炎:是软脑膜的炎症,发病部位主要是脑膜,包括硬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蛛网膜等。常见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如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变主要在脑膜。
二、临床表现差异
大脑炎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某些病毒性大脑炎,如乙型脑炎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患儿常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还可能有抽搐、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例如病变累及运动中枢时可导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性别差异体现:在临床表现上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不同性别在感染后的整体身体反应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不过这并非大脑炎的典型区分点。
生活方式关联:生活在乙脑流行区且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更易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引发大脑炎。如果近期有被蚊虫叮咬史,同时出现上述神经系统症状时需高度警惕大脑炎。
病史影响: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感染病原体后更易引发大脑炎且病情可能较重,因为其自身免疫防御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抵御病原体对脑实质的侵袭。
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主要以脑实质受损的症状为主,如出现定向力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脑膜炎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患脑膜炎时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升、拒乳、嗜睡等;而儿童和成人患细菌性脑膜炎时可能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婴幼儿由于囟门未闭,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典型,但前囟饱满等表现较为常见。
性别差异体现: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导致的临床表现差异,但不同性别个体对感染的炎症反应可能有细微不同,但这不是区分脑膜炎与大脑炎的关键。
生活方式关联:生活在拥挤环境中的人群,如学校、军营等,易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传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人员密集且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易出现暴发流行。
病史影响:有颅脑外伤病史的人群发生脑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外伤可能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脑膜;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易患脑膜炎且病情可能较为复杂。
脑膜刺激征明显:主要表现为脑膜刺激相关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等表现,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
三、辅助检查区别
大脑炎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可能发现脑实质内的异常信号,如乙型脑炎患者脑实质内可能有片状或斑片状的异常信号影,提示脑实质受损区域;头颅CT检查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后期可能发现脑实质萎缩等改变。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可能升高,白细胞计数轻度至中度升高,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通过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等可明确病原体。
脑膜炎
影像学检查:脑膜脑炎时头颅MRI或CT可能发现脑膜强化等表现;单纯脑膜炎时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若有并发症如脑积水等可能发现脑室扩大等改变。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细菌感染时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轻度至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真菌性脑膜炎时白细胞计数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升高较明显,糖降低明显。通过脑脊液涂片、培养等可明确病原体类型。
四、治疗原则区别
大脑炎
一般治疗:对于有高热的患者,需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抽搐的患者,需使用抗惊厥药物控制抽搐;对于意识障碍的患者,要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病因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进行相应治疗,如病毒性大脑炎目前多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同时可使用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需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脑膜炎
一般治疗:同样需要进行退热、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对于有休克表现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需进行抗休克治疗等。
病因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需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早期、足量、足疗程用药;病毒性脑膜炎主要也是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病毒性脑膜炎可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真菌性脑膜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两性霉素B等,但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五、预后差异
大脑炎
年龄与预后:儿童患大脑炎后部分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肢体瘫痪、癫痫等,而成人相对儿童预后可能稍好一些,但也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新生儿患大脑炎预后往往较差,因为其脑发育不完善且免疫力极低。
性别与预后:一般无明显性别相关的预后差异,预后主要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与预后:生活方式中是否及时接种疫苗等对预后有影响,如及时接种乙脑疫苗可有效预防乙型脑炎,降低大脑炎的发生风险和改善预后。
病史与预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身体对疾病的耐受和恢复能力,而无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及时治疗下预后相对较好。
总体预后:大脑炎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存活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脑膜炎
年龄与预后:新生儿脑膜炎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且易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儿童和成人细菌性脑膜炎若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部分可治愈且预后较好,病毒性脑膜炎多数预后良好,真菌性脑膜炎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病情发现较晚的患者。
性别与预后:一般无明显性别相关的预后差异,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等。
生活方式与预后:生活方式中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有助于预防脑膜炎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如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病史与预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相对不佳,而基础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总体预后:多数脑膜炎患者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治愈,少数病情严重或特殊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能遗留后遗症或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