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症状有哪些

来源:民福康

脑性瘫痪患儿有多种临床表现,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包括异常姿势反射、特定异常姿势;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引出;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分别体现为不同程度智力问题、语言表达等障碍、感知觉各方面障碍;约1/3-1/2合并癫痫发作;还存在牙齿发育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等其他伴随症状。

运动发育落后:患儿在运动发育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正常儿童3个月左右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6-7个月会独坐,8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走等,而脑性瘫痪患儿往往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里程碑。比如,6个月大的脑性瘫痪患儿仍不能稳定抬头,10个月还不会独坐等。这是由于大脑损伤影响了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进程,不同类型的脑性瘫痪运动发育落后的表现有所差异,痉挛型脑性瘫痪可能表现为运动发育延迟且伴有异常姿势,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可能在运动发育过程中出现不自主、不协调的动作。

姿势异常

异常姿势反射:存在异常的姿势反射,如紧张性颈反射持续阳性等。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数月内存在的一些原始反射会逐渐消失,而脑性瘫痪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持续存在或出现异常的整合障碍。例如,当转动患儿头部时,出现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或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的异常姿势。这种异常姿势反射是大脑皮质对脊髓和脑干的调控失衡所致,不同年龄的患儿因神经系统发育阶段不同,异常姿势反射的表现形式也有差异,婴幼儿期可能更易观察到这些异常的姿势反应。

特定异常姿势:不同类型的脑性瘫痪有其典型的异常姿势。痉挛型双瘫患儿常表现为尖足、剪刀步姿势,行走时双下肢交叉;痉挛型偏瘫患儿多表现为患侧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伸直、内旋,行走时划圈步态。这些异常姿势的形成与脑部受损部位及程度有关,长期的异常姿势会进一步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导致关节畸形等问题,年龄较小的患儿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异常姿势,随着生长发育,畸形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原始反射在正常婴儿出生后数月内会逐渐消失,但脑性瘫痪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拥抱反射正常足月儿生后3-4个月消失,早产儿延迟至5-6个月消失,而脑性瘫痪患儿可能6个月后仍存在;握持反射正常足月儿生后3个月消失,脑性瘫痪患儿可能持续到4-5个月甚至更久。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反映了大脑皮质对脊髓和脑干的控制功能不完善,与脑性瘫痪患儿的神经发育异常密切相关,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发生脑性瘫痪时,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病理反射引出:可引出一些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正常情况下,1岁以内的婴儿巴宾斯基征可呈阳性,但2岁以后应转为阴性,脑性瘫痪患儿如果在2岁以后巴宾斯基征仍呈阳性,则提示存在锥体束受损。病理反射的出现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对脊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脊髓的原始反射释放,这种反射异常在不同年龄的脑性瘫痪患儿中都可能存在,且随着年龄增长,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和预后。

智力、语言及感知觉障碍

智力障碍:约2/3的脑性瘫痪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其中重度智力障碍者也不少见。智力障碍的程度因人而异,一些患儿可能只是轻度智力落后,表现为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较正常儿童差,而严重者可能存在明显的智力低下,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理解和适应能力都大幅下降。智力障碍的发生与脑损伤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和功能有关,脑部受损的部位如果涉及与智力相关的区域,如额叶、颞叶等,更容易导致智力障碍的发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智力评估时表现不同,婴幼儿期可通过发育商评估等初步判断智力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可通过智力测验等更准确地评估智力水平。

语言障碍:许多脑性瘫痪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延迟、发音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等。有些患儿可能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不能组成完整的句子进行交流;还有些患儿可能存在构音障碍,由于口腔肌肉控制不协调,导致说话时发音不准确。语言障碍的发生与大脑对语言中枢的调控异常有关,脑部损伤影响了语言相关神经通路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语言发育和表达的障碍,年龄较小的患儿语言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随着年龄增长,如果不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语言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影响患儿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

感知觉障碍: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存在感知觉障碍,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视觉障碍可能表现为斜视、视力低下等,有些患儿不能准确追踪物体;听觉障碍可能导致对声音的反应不敏感,不能及时察觉周围的声音刺激;触觉障碍则可能使患儿对触觉刺激的感受和分辨能力下降。感知觉障碍的出现与脑部损伤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和大脑对感觉信息的处理有关,不同患儿感知觉障碍的表现程度不同,在婴幼儿期,家长可能会发现患儿对某些视觉、听觉刺激反应不明显,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干预改善感知觉功能。

癫痫发作

癫痫发生率:约1/3-1/2的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其中以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发生率相对较高。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包括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例如,可能出现突然的肢体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症状。癫痫发作的发生机制与脑性瘫痪患儿脑部存在的异常放电病灶有关,脑部损伤导致神经元的异常同步化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不同年龄的脑性瘫痪患儿癫痫发作的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期癫痫发作可能不典型,容易被误诊,而随着年龄增长,癫痫发作的表现会逐渐趋于典型,癫痫发作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脑功能发育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进行抗癫痫药物等治疗,但在药物选择和使用时要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等因素,优先选择对患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其他伴随症状

牙齿发育异常: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存在牙齿发育异常,如牙齿排列不齐、龋齿发生率增高等。这与患儿整体的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可能存在的口腔肌肉功能不协调有关,脑部损伤可能影响了神经系统对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导致牙齿发育出现问题,年龄较小的患儿牙齿发育异常可能不易被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牙齿问题可能会逐渐凸显,影响患儿的咀嚼功能和口腔健康。

生长发育迟缓:脑性瘫痪患儿往往存在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头围等方面的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与脑部损伤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营养摄入和吸收等有关,例如,由于运动减少,患儿的能量消耗减少,但同时由于进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一步影响生长发育。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表现程度不同,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及时采取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等措施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早产儿
早产儿是胎龄在28-37周的新生儿。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宝宝肌张力高怎么回事
郭庆辉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宝宝肌张力高的原因可能是神经系统问题、遗传因素、代谢紊乱和其他因素,需要及时治疗。 1.神经系统问题 宝宝的大脑或脊髓可能存在问题,如脑性瘫痪、脑炎等,这会导致肌张力异常。 2.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疾病可能导致肌张力高,如先天性肌强直。 3.代谢紊乱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等,也可能引起肌张
未满月新生儿脑瘫临床症状
麦坚凝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脑瘫指的是脑性瘫痪,未满月新生儿有脑性瘫痪可能会出现频繁吐沫、喂养困难、活动减少等临床症状。 1、频繁吐沫 未满月新生儿的吞咽不协调,无法正常将唾沫咽下去,所以口腔中有较多的唾沫,被舌头搅动之后产生泡沫,会有频繁吐沫的临床症状。 2、喂养困难 未满月新生儿的吸吮能力比较弱,不能及时将奶汁吸出来,所以
脑性瘫痪引起哪些障碍
董华丽 主任医师
郑州市中医院 三甲
脑性瘫痪是指脑瘫,脑瘫会引起运动功能障碍、智力障碍、语言障碍等。 1、运动功能障碍 当患有脑瘫时,容易使椎体系统受损,皮质运动区损伤,从而引起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流涎、关节脱位等。 2、智力障碍 如果患有脑瘫,由于脑组织出现损伤,容易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从而出现理解能力极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表现。 3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
董华丽 主任医师
郑州市中医院 三甲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遗症有脑瘫、癫痫、视听障碍等。 1、脑瘫 由于严重的颅内出血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大脑细胞,可能导致病儿发生脑性瘫痪,影响大脑细胞的正常发育,进而影响病儿的智力。 2、癫痫 如果出血没有及时清除,时间久了血块会发生机化,形成一个异常的放电病灶,导致癫痫。 3、视听障碍 颅内出血可能直接损伤
轻度脑梗的早期症状
任毅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轻度脑梗一般指轻度脑梗死,缺乏特定的早期症状,如感觉麻木、头晕、瘫痪等。 脑梗死属于急性脑血管病范畴,好发于中老年人,一般没有特定的早期轻度脑梗死的症状,部分病例在脑梗死发作之前,可能会出现阵发性的感觉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如身体各处出现感觉麻木、头晕不适,瘫痪,甚至晕厥等。随着疾病发展,还会出现失
新生儿原始反射减弱是脑瘫吗
任毅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新生儿原始反射减弱不一定是脑瘫。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出生时生物体正常发育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反应,包括吸吮、瞳孔对光反应、伸手抓握等反射。这些原始反射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弱或消失,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变得更加有意识和自主。但某些原始反射的异常或消失可能与脑部损伤或发育异常有关,如伸手抓握反射的异常可能与
脑瘫被简称为什么
任毅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脑瘫本身就是一种简称,其全名为脑性瘫痪。 脑瘫全名为脑性瘫痪,所以其本身就为简称。脑瘫是一种涉及运动和姿势控制的神经发育障碍,可以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幼儿时期发生,通常是由于大脑损伤或异常发育引起的,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以伴有癫痫发作、智力低下、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等。对于大
脑性瘫痪该如何预防
任毅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脑性瘫痪一般是指脑瘫,预防脑瘫的方法有戒除不良嗜好、接种疫苗、加强护理等。 1.戒除不良嗜好 女性怀孕前和怀孕期间应该戒除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以免损伤胚胎质量,使其出现大脑发育不良的情况。 2.接种疫苗 女性怀孕前还可以进行相应的疫苗接种,预防流感、风疹病毒感染等,防止胎儿出生后出现脑瘫的情况。
怎么治疗脑性瘫痪
麦坚凝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脑性瘫痪一般是指脑瘫,脑瘫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一般治疗 患病期间应加强护理,注意合理的膳食搭配和个人卫生,可以适当进行康复训练,比如翻身、坐立、行走等,有助于改善病情。 2、药物治疗 脑瘫合并癫痫时,可以遵医嘱使用地西泮、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进行治疗,起到控制
小儿脑性瘫痪有什么症状
麦坚凝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脑性瘫痪也就是脑瘫,小儿脑瘫可能有运动减少、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症状。 1、运动减少 与正常小儿相比,脑瘫小儿无论精细运动还是粗大运动发育都比较慢,3个月仍然不能抬头,12个月仍然不能自主站立。 2、肌张力异常 脑瘫小儿可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大多为肌张力明显升高,肢体比较僵硬、肌肉震颤等。 3、姿势
脑性瘫痪对孩子有什么危害和影响
李丹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脑瘫对孩子危害和影响,主要是影响到孩子运动发育和姿势的异常,比如到走的年龄,不能正常行走或者有些孩子虽然能行走了,但是会出现姿势异常等。此外,脑瘫也有可能是痉挛性脑瘫,孩子走路时会出现剪刀一样步态或是有些偏瘫型的脑瘫,患儿一侧肢体肌张力高,一侧肢体肌张力正常,可能会出现跛行。
脑性瘫痪的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燕群 主任医师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三甲
脑性瘫痪的病人有肌张力高的,有肌张力低的,另外有一些偏瘫的,或者是这个有合并症的等等这些,合并有视觉异常听觉异常这种病人,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这个病人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比方说一个病人他的下肢的肌张力特别高,这个病人我们可能要选择包括蜡疗、中药熏蒸、水疗等等这些,当然也包括按摩,这些方法。有一部分可以解决,还有一部分他肌张力特别高的情况下
脑性瘫痪后遗症有哪些
秦广彪 主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三甲
脑瘫后遗症常见的有智力障碍、癫痫、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吞咽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如果长时间出现运动和姿势异常,则还会发生继发性的肌肉萎缩以及骨关节变形或脱位等情况。脑瘫后遗症的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所以脑瘫早期就应及时进行治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小儿脑性瘫痪
丁素芳 主任医师
淮安市妇幼保健院 三甲
小儿脑性瘫痪就是我们所说的脑瘫。脑瘫就是指宝宝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所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一般会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并且还会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以及精神行为异常等等情况。如果发现有脑瘫的情况,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小儿脑性瘫痪
张进朝 副主任医师
鹰潭市人民医院 三甲
小儿脑性瘫痪又叫脑瘫,往往是由于小孩子出生前子宫的内损伤、或者是出生时产道的损伤、或者是出生以后出血、感染、炎症、外伤导致大脑神经元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样就可能会引起脑性瘫痪。出现脑瘫的时候,小孩子往往表现为肌张力的异常、肌张力增高、全身硬邦邦的、肌张力低,全身软塌塌的;另外会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100天仍然不会笑、半岁以上仍然不能够抬起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