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损伤可引发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及反射异常。感觉功能障碍包括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减退或异常)和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有肌肉无力(部分或进行性下降)、肌肉萎缩(废用性或神经性)、运动协调障碍(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皮肤功能异常(温度、出汗改变)和二便功能障碍(排尿、排便障碍);反射异常包含浅反射(腹壁、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和深反射(腱反射亢进或减弱、消失)。
一、感觉功能障碍
1.浅感觉障碍
痛觉减退或消失:神经损伤后,相应支配区域的痛觉感知能力下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疼痛刺激,例如手部神经损伤时,手部对针刺等疼痛刺激的感受变弱。这是因为神经是传递痛觉信号的重要结构,损伤后信号传导受阻。在儿童中,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损伤导致的痛觉障碍可能更难早期发现,需要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异常的哭闹、对身体某部位的过度触碰等。
温度觉异常:对温度的感知出现偏差,可能感觉过热或过冷的程度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神经损伤累及皮肤温度觉传导神经时,患者可能在环境温度变化时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体温调节相关反应,在老年人群中,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神经损伤导致的温度觉障碍可能会增加冻伤或烫伤的风险,因为其自身对温度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减弱。
触觉减退:对触摸等触觉刺激的敏感度降低,难以感知轻触等触觉信息。例如面部神经损伤时,面部皮肤的触觉感知会受到影响,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进食时食物容易掉落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神经损伤导致的触觉减退可能会被基础疾病的其他症状掩盖,需要综合评估。
2.深感觉障碍
位置觉异常:不能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如闭眼时无法正确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这是因为神经传导了肢体位置信息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这种信息传递受阻。在儿童进行一些精细运动时,位置觉障碍可能会影响其运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对于从事精细工作的成年人,神经损伤导致的位置觉异常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
运动觉异常:对肢体运动的感知出现偏差,如不能感知肢体的运动方向、速度等。神经损伤破坏了运动觉信号的传导路径,使得中枢神经系统无法准确获取肢体运动的相关信息。在老年人中,运动觉障碍可能会导致其平衡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需要加强生活环境的安全防护。
二、运动功能障碍
1.肌肉无力
部分肌肉力量减弱:神经损伤会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导致相应肌肉力量下降。例如臂丛神经损伤可能会引起上肢部分肌肉无力,表现为抬手困难等。在儿童神经损伤时,由于肌肉力量本身相对较弱,神经损伤导致的肌肉无力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运动技能发展,如坐、爬、走等动作的完成可能会延迟。
肌肉力量进行性下降:有些神经损伤后,肌肉无力可能会逐渐加重。这与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情况以及神经传导功能的进一步恶化等因素有关。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神经损伤的患者,肌肉无力的进行性下降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干预来控制病情进展。
2.肌肉萎缩
废用性肌肉萎缩:由于神经损伤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长期得不到有效使用而发生萎缩。例如脊髓损伤导致下肢活动受限后,下肢肌肉会逐渐萎缩。在儿童神经损伤后,如果过早地限制肢体活动,废用性肌肉萎缩的风险会增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来预防。
神经性肌肉萎缩:直接由神经损伤导致肌肉营养供应等出现问题而引起的萎缩。神经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营养支持等功能,使得肌肉发生萎缩。对于老年神经损伤患者,本身肌肉量和质量就有一定下降,神经性肌肉萎缩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肢体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3.运动协调障碍
共济失调:表现为运动时动作不协调,如走路时步态不稳,像醉酒样步态等。神经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控制功能,导致运动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下降。在儿童遗传性神经疾病导致的神经损伤中,共济失调可能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活动,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对于患有脑血管疾病导致神经损伤的老年人,共济失调会增加其跌倒和受伤的风险,需要加强护理和康复训练。
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皮肤功能异常
皮肤温度改变:神经损伤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对皮肤血管的调节,导致皮肤温度异常。例如交感神经损伤可能会使受损区域皮肤温度降低。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中,由于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皮肤温度异常较为常见,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皮肤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需要密切关注皮肤温度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皮肤出汗异常:表现为多汗或无汗。神经损伤影响了自主神经对汗腺的支配,导致出汗功能紊乱。在一些创伤性神经损伤患者中,可能会出现受伤部位出汗异常的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出汗异常可能会影响其体温调节,需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问题。
2.二便功能障碍
排尿障碍:神经损伤可能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传导,导致排尿困难或尿失禁等情况。例如脊髓损伤可能会引起截瘫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在老年男性前列腺疾病合并神经损伤时,排尿障碍的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导尿等,但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排便障碍:神经损伤也可能导致排便功能异常,如便秘或大便失禁等。这与神经对肠道蠕动等排便相关功能的支配受阻有关。对于长期卧床的神经损伤患者,排便障碍是常见的问题,需要通过调整饮食、腹部按摩等非药物方法来改善,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避免出现肠道并发症。
四、反射异常
1.浅反射异常
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损伤可能影响腹壁反射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例如胸段脊髓损伤可能会引起相应节段的腹壁反射异常。在儿童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腹壁反射的异常可能提示脊髓等神经结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排查病因。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神经损伤导致的腹壁反射异常需要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进行鉴别。
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睾反射的神经传导受神经损伤影响时,会出现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情况。这对于判断腰部神经等的功能状态有一定意义,在老年人中,由于神经退变等因素,提睾反射异常的发生率可能会相对较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2.深反射异常
腱反射亢进:神经损伤后,可能出现腱反射亢进的情况,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增强。这是因为神经损伤破坏了正常的神经调节平衡,使得反射弧的反馈调节异常。在一些脑部疾病导致的神经损伤中,腱反射亢进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患者,腱反射亢进需要排除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神经损伤直接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时,会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例如周围神经损伤时,相应部位的腱反射可能会减弱或消失。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常见的表现之一,需要定期监测神经功能,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以保护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