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有多种症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识别脑卒中用“FAST”原则,急救要让患者平卧、偏向一侧,尽快送有救治能力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等有时间限制。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80%,主要是脑部血管被血栓等堵塞,使得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部血管破裂出血,压迫周围脑组织。
二、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1.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
突发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拿不住东西,或者一侧面部、手臂、腿部突然感到无力、麻木,常见于单侧,这是因为脑部负责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区域缺血受损,影响了对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比如患者正在走路时,突然一侧下肢无力而摔倒。
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患者说话时可能口齿不清,表达不流畅,或者听不懂别人的话,这是因为大脑语言中枢相关区域缺血,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
突发的头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可能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颅内压力变化等引起,头痛程度较剧烈,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视力障碍: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视力突然下降、视物模糊或复视等,这是因为脑部视觉相关区域供血不足或受损。
2.出血性脑卒中常见症状
突发的严重头痛:通常是剧烈的头痛,可能是颅内出血后血液刺激脑膜等结构引起,头痛往往比较突然且程度较重。
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呕吐中枢导致的。
意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这与脑出血后脑组织受压、脑功能受损有关。
肢体瘫痪:与缺血性脑卒中类似,也可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或瘫痪,取决于出血部位对运动功能区的影响。
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发生退变,弹性下降,血管内膜增厚等,容易出现血管狭窄、硬化等病变,同时身体的代谢功能、神经调节功能等也逐渐衰退,使得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上升。例如,65-74岁人群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45-54岁人群。
2.性别因素
男性和女性在脑卒中发病上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男性发病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发病风险也会逐渐接近男性。比如,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在不同年龄段可能稍高于女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这种差异会缩小。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2倍。例如,长期吸烟的人,其体内的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血管缺氧损伤。
酗酒: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同时还会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概率。有研究显示,每天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天饮酒量超过50克酒精,女性超过25克酒精),脑卒中风险显著增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这些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进而影响脑血管的健康。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的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群高。
不健康饮食:高盐、高油、高糖饮食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长期高油饮食会引起血脂异常,高糖饮食会导致血糖波动及胰岛素抵抗,这些都不利于脑血管的健康,容易引发脑卒中。比如,长期食用过多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和甜食的人群,患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升高。
4.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高血压会使脑血管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后会引起血栓形成,或者直接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据统计,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患脑卒中的风险是无高血压者的3-4倍。例如,血压长期控制不佳的患者,其脑血管病变进展较快。
高血脂: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容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当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增大,会逐渐阻塞血管,影响脑部供血。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病变,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还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糖尿病患者患脑卒中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且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往往病情更严重,预后较差。
四、脑卒中的预防
1.控制危险因素
血压控制: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果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等,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减少盐的摄入等)、适量运动、规范服用降压药物等方式来控制血压。
血脂管理:高血脂患者应根据血脂水平和心血管风险等情况,通过调整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运动以及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达到目标值。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规范使用降糖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
2.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例如,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多吃芹菜、苹果、燕麦等食物。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增强心血管功能。
戒烟限酒:吸烟者应坚决戒烟,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以及进行脑部相关的筛查,如颈动脉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五、脑卒中的急救
1.识别脑卒中的重要性
一旦怀疑有人发生脑卒中,应尽快识别,因为早期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可以使用“FAST”原则来识别脑卒中,F(Face):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是否有口角歪斜;A(Arm):检查一侧手臂是否无力,能否抬起;S(Speech):看是否有言语不清、表达困难;T(Time):如果出现上述任何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
2.急救措施
让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窒息。不要随意搬动患者,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但这需要专业的培训。同时,要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脑卒中能力的医院,因为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很关键,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等治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要求在发病后4.5小时内(静脉溶栓)或6-8小时内(动脉溶栓等)进行治疗,以最大程度挽救脑组织,减少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