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包括感觉症状如疼痛、感觉异常、温度觉障碍,运动症状如肌无力、肌萎缩)、神经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肌电图检查的插入电位改变和自发电位)、实验室检查(血糖检测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异常,神经特异性标志物检测的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异常)及其他辅助检查(皮肤活检的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降低,磁共振神经成像的神经形态等异常)进行诊断,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糖尿病患者诊断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临床症状评估
1.感觉症状
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疼痛症状,多为对称性疼痛,可表现为刺痛、灼痛、电击样痛等。例如,有研究发现约60%-70%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存在疼痛症状,疼痛通常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疼痛的发生与神经纤维受损后神经传导异常有关,高血糖环境可能导致神经纤维的炎症反应,释放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感觉异常:包括麻木、蚁走感、针刺感等。患者常感觉手脚部位有异常的感觉,如同戴了手套或袜子一样的麻木感,这种感觉异常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正常感知。感觉异常的出现是由于周围神经的髓鞘或轴突受损,导致神经传导功能紊乱,使得感觉信号的传递出现偏差。
温度觉障碍: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冷热刺激。例如,在接触热水时容易被烫伤,而接触冷水时又不易察觉寒冷刺激,这增加了患者发生烫伤、冻伤等意外的风险。温度觉障碍是因为负责温度觉传导的神经纤维受损,使得神经对温度刺激的传导和感知功能出现异常。
2.运动症状
肌无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尤其是下肢肌肉。患者可能会发现行走困难,上下楼梯费力,这是由于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导致肌肉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神经受损后,无法正常向肌肉传递神经冲动,使得肌肉的收缩功能减弱,从而出现肌无力症状。
肌萎缩:长期的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力量进一步下降。例如,足部小肌肉的萎缩可能会影响足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增加足部畸形的发生风险。肌萎缩的发生是因为神经对肌肉的营养和支配功能丧失,肌肉缺乏神经的刺激和营养供应,导致肌肉组织逐渐萎缩。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1.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情况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一定的参考值范围。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会减慢。一般来说,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等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低于正常下限,提示运动神经受损。例如,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健康人明显降低,这是因为神经髓鞘受损或轴突变性,影响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也很重要。通常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等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慢,甚至可能无法引出正常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反映了感觉神经纤维的受损情况,神经纤维的损伤会导致感觉信号的传导受阻,从而使传导速度减慢。
2.肌电图(EMG)检查
插入电位改变: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插入电极时可能会出现插入电位延长、增多等改变。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导致肌肉的兴奋性改变,当电极插入肌肉时,肌肉对电极的刺激反应异常。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肌肉在电极插入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电活动,提示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本身可能存在病变相关的改变。
自发电位:可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这些自发电位的出现表明肌肉存在失神经支配的情况,是由于神经受损后,肌肉失去了正常的神经支配,肌肉纤维发生变性,从而产生异常的电活动。自发电位的出现对于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神经-肌肉病变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关键指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往往有长期的高血糖病史,空腹血糖水平通常高于正常范围(一般空腹血糖≥7.0mmol/L可考虑糖尿病诊断标准,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空腹血糖可能持续升高)。长期高血糖会导致体内的多元醇途径激活、蛋白激酶C活化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从而损伤神经组织,引发周围神经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情况非常重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HbA1c水平通常高于正常参考值(正常参考值一般为4%-6%),HbA1c水平越高,提示患者长期血糖控制越差,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越高且病情可能越严重。因为长期高糖化血红蛋白会导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糖基化产物,这些产物会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神经特异性标志物检测
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的生长、发育、维持和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体内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可能降低。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中的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与高血糖环境抑制了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或促进了其降解有关。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降低会影响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进一步加重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营养因子-3(NT-3):NT-3也是一种与神经营养和修复相关的因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清NT-3水平也可能出现异常。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NT-3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NT-3水平的降低可能影响神经纤维的维持和修复,从而参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四、其他辅助检查
1.皮肤活检
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ENFD)检测:通过皮肤活检可以检测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会明显降低。正常皮肤中存在一定密度的表皮内神经纤维,而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由于神经纤维受损,表皮内神经纤维数量减少。皮肤活检是一种有创性较小的检查方法,通过检测IENFD可以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尤其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可能就已经有IENFD的改变,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磁共振神经成像(MRI)
磁共振神经成像技术可以对周围神经进行成像:能够显示神经的形态、走行等情况。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通过磁共振神经成像可能观察到神经的增粗、变细或信号改变等异常情况。例如,可见神经干的形态不规则,信号强度发生变化等,这些改变有助于辅助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可以评估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不过,磁共振神经成像对于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并非特异性的,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需要更加谨慎,除了常规的临床症状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等,还需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对神经病变表现的影响,以及长期高血糖对儿童神经发育的特殊危害。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可能神经病变的症状不典型,在诊断时要注意全面评估,避免漏诊。妊娠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可能与妊娠期间的代谢变化等有关,诊断时要考虑妊娠这一特殊生理状态对血糖控制和神经病变表现的影响,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妊娠的安全性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