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
它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传播途径多样,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如接触带毒动物的排泄物)等。
患者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眼底出血、胸闷、恶心呕吐,甚至低血压休克、肾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由于乙类传染病需严格管理,出血热患者发病后需在6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农村地区不超过12小时),并及时隔离治疗,以防止疫情扩散。
预防出血热,关键在于防鼠灭鼠、注意食品和个人卫生,接种疫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