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起源胚胎性上皮的肝脏恶性肿瘤,发病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且男性略高,临床表现有腹部无痛性肿块伴腹痛腹胀等及黄疸腹水等,病理分上皮型等,诊断依靠超声CTMRI、AFP显著升高及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儿童患者治疗需关注生长器官功能等并营养支持防并发症及心理关怀。
一、定义
肝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性上皮,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群体。
二、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年龄: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婴幼儿阶段为高发期。
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三、临床表现
腹部症状:常表现为腹部无痛性肿块,可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不增等。
其他表现:部分患儿可出现黄疸、腹水等,若肿瘤侵犯胆管等结构还可能影响胆汁排泄导致黄疸加重。
四、病理特征
组织学分类:包括上皮型、间叶型及混合型,其中上皮型里胎儿型和胚胎型较为常见,不同病理类型在显微镜下具有不同的细胞形态及结构特点。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初步发现肝脏占位,CT及MRI能更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显著升高对肝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AFP水平常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值;
病理活检: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肝母细胞瘤的金标准。
六、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选择肝部分切除或肝移植等手术方式,以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
化疗:常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无法手术时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放疗:根据病情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配合使用放疗来控制肿瘤进展,但需考虑儿童放疗对生长发育等的影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对其生长、器官功能的影响,注重营养支持,预防化疗、放疗相关并发症,如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等,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关怀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