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形骨折治疗分保守和手术。移位不明显的可保守,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的需手术,手术多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要据情况康复训练,老年患者康复训练更谨慎。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移位不明显的斜形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例如儿童的斜形骨折,若骨折端对位对线尚可,可先考虑保守治疗。
2.具体措施
石膏或支具固定:通过石膏或支具将骨折部位固定,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一般固定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通常为4-8周不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固定时间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固定时间可能较短,而成人相对较长。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合适的固定力度,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移位明显的斜形骨折:当斜形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如骨折端重叠、成角或旋转明显,保守治疗难以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一些成年人的斜形骨折,骨折端移位较大,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就需要手术干预。
涉及关节面的斜形骨折:如果斜形骨折累及关节面,为了恢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多需要手术治疗。因为关节面的不平整会导致关节炎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端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内固定材料的选择要根据骨折的部位、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对于长骨的斜形骨折,常用钢板螺钉固定。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一般术后早期进行肌肉收缩等简单的康复训练,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术后康复训练需要更加谨慎,要逐步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再移位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