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不同阶段有相应锻炼方式,早期(术后1-2周)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中期(术后2-6周)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后期(术后6周以后)进行负重和功能恢复锻炼,不同人群在各阶段锻炼需考虑自身特点及相关因素影响。
中期(术后2-6周)
原因及方式:骨折处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可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在医护人员辅助下,进行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如在床上进行屈膝、伸膝动作,但幅度不宜过大,一般屈膝角度可逐渐达到30°-45°,伸膝尽量接近伸直状态,每次活动可维持10-15秒,重复10-15次,每天3-4次。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激素等因素对恢复的影响,锻炼时需更加关注自身关节的反应;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骨折愈合和锻炼效果,应尽量戒烟以促进恢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在锻炼时要确保血糖稳定,避免因血糖波动导致锻炼风险增加。
后期(术后6周以后)
原因及方式:骨折处已有较牢固的骨痂形成,可进行负重和功能恢复锻炼。逐渐增加负重程度,从部分负重开始,如使用拐杖辅助下的部分体重负荷行走,然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负重直至完全负重行走。同时加强膝关节的力量训练,可进行靠墙静蹲等锻炼,患者背靠墙壁,双脚与肩同宽,缓慢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该姿势30-60秒,然后缓慢站起,重复10-15次,每天3-4次。对于儿童患者经过前期锻炼后,此阶段可适当增加一些适合的户外活动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但要注意活动环境的安全性;老年患者在进行负重锻炼时,要选择平坦、安全的场地,防止摔倒,并且要定期进行骨密度等检查,了解骨骼健康状况,根据情况调整锻炼计划;女性患者在后期锻炼中可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盆底肌等相关锻炼,因为长期卧床或术后恢复可能对盆底肌有一定影响;有肥胖问题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减重和锻炼计划,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不利于骨折术后的恢复和功能锻炼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