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性葡萄胎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病理见水泡样组织侵入肌层或转移且有绒毛结构具侵袭性,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及肺肝脑等转移灶症状,诊断靠病史表现、HCG监测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化疗为主部分需手术,多数化疗可治愈少数可能复发或转绒癌需长期随访,育龄女性确诊后配合化疗定期监测指标治疗后避孕1-2年用避孕套等再次妊娠密切产检,孕期有葡萄胎病史者再次妊娠需更早更密切产检。
一、定义与病理
侵蚀性葡萄胎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一种,继发于葡萄胎排空后,其病理特征为水泡样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外,显微镜下可见绒毛结构或退化的绒毛阴影,与葡萄胎不同的是具有侵袭性。
二、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流血:多在葡萄胎排空后出现,阴道持续或间断流血,量多少不定。
2.转移灶症状:
肺转移: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转移阴影。
其他转移:如肝转移可致腹痛,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呕吐、抽搐甚至昏迷等。
三、诊断方法
1.病史与临床表现:有葡萄胎排空史,结合阴道流血等表现。
2.HCG监测:葡萄胎排空后HCG持续异常升高。
3.影像学检查:B超可见子宫肌层内局灶性或弥漫性蜂窝样病灶;CT、MRI等可协助判断转移灶情况。
四、治疗原则
以化疗为主,常用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等,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需手术切除耐药病灶或子宫。
五、预后情况
多数患者经规范化疗可治愈,预后较好,但少数可能复发或进展为绒毛膜癌(绒癌),需长期随访监测HCG及相关影像学检查。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确诊后需积极配合化疗,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关注身体状况变化。治疗后需避孕一定时间(通常1-2年),避孕方式可选择避孕套等,避免使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再次妊娠时要密切产检,监测HCG水平及胚胎发育情况,警惕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复发。
孕期有葡萄胎病史者:再次妊娠后需更早且更密切产检,孕早期通过超声等检查了解胚胎着床及子宫情况,孕中晚期关注胎儿发育及母体HCG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