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经血液循环致骨组织感染的疾病,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发生于儿童青少年长骨干骺端。治疗包括早期足量联合用敏感抗生素,体温下降后仍需用3-4周;早期抗生素治疗无改善则手术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病程长有死骨等可能需病灶清除;还需卧床休息、加强营养等支持治疗,儿童治疗要考虑其特殊情况。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什么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等。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如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等部位。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流传播到骨组织,儿童由于干骺端的毛细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而致病。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因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发病部位可能略有差异,且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易发生血行感染引发该病。
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早期应足量、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一般在体温下降后仍需继续使用抗生素3-4周,以彻底消灭残留的细菌,防止病情转为慢性。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发育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适合儿童的抗生素种类。
(二)手术治疗
1.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早期诊断明确后,如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应及时行手术切开引流,通过钻孔或开窗的方式引流脓液,减轻骨内高压,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和破坏骨组织。儿童手术时要注意操作的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组织。
2.病灶清除:对于病程较长、已形成死骨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病灶清除术,但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和范围,尽量保留正常的骨组织和生长潜力。
(三)支持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