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是好发于青少年长骨干骺端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有疼痛、肿块、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等表现,通过X线、CT、MRI及病理学检查诊断,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综合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需考虑生长发育等问题。
发病部位
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等。
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症状多为患部间歇性疼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较为明显,有的患者疼痛可被误认为是生长痛等而延误病情。
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局部可出现肿块,肿块表面皮温升高,静脉怒张。
功能障碍:肿瘤部位的疼痛和肿块会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受限等情况。
病理性骨折:肿瘤组织破坏骨组织,导致骨的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即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可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如Codman三角、日光射线形态等)、肿瘤骨形成等。Codman三角是由于肿瘤组织破坏骨膜,刺激骨膜成骨,骨膜被掀起,在骨膜下形成的新骨,X线表现为三角形高密度影;日光射线形态是肿瘤骨呈放射状,似日光射线。
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肿瘤的范围、骨质破坏的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MRI:对软组织受累情况显示较好,可明确肿瘤在软组织内的侵犯范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骨肉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等,明确诊断。
治疗
综合治疗:一般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手术方式主要是广泛切除肿瘤,对于早期病变,有可能保肢治疗;如果肿瘤侵犯范围广,保肢困难,则可能需要截肢手术。化疗可以在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提高保肢率,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预后
骨肉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手术切除是否彻底、化疗的效果等。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但是如果发现较晚,出现远处转移等情况,预后则较差。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生长发育的问题,保肢术后可能需要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以及定期监测骨骼的生长情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