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病理学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筛查,CT能更清晰显示部位等,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病理学检查有穿刺和切开活检;血液检查的肿瘤标志物可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确诊,不同患者检查需考虑个体差异。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肿瘤的部位、范围、骨破坏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癌,如骨盆、脊柱等部位的骨癌,CT可提供更详细的三维结构信息。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等)的患者,CT检查有助于更精准地判断骨癌情况。有病史的患者,通过CT对比以往影像资料,能更明确骨癌的进展或变化。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早期发现骨髓内的病变,显示骨癌在骨髓、软组织中的范围,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边界以及是否侵犯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MRI表现可能有特点,比如儿童骨癌的MRI信号特点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是获取骨癌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穿刺针获取病变部位的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穿刺活检的操作需注意相应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差异。例如,儿童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穿刺时要避免损伤骨骺等重要结构;女性患者在进行乳腺等部位相关骨转移骨癌的穿刺时,要考虑到乳房组织的影响等。有病史的患者,穿刺时要注意与既往疾病的关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或影响疾病判断。
切开活检:在某些情况下,如穿刺活检未能明确诊断时,可能需要进行切开活检。通过手术切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更准确地明确骨癌的性质。但切开活检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创伤,不同患者的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而异,年龄较小的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精心护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及恢复的影响。
血液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一些骨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升高,如碱性磷酸酶等。但肿瘤标志物检查只是辅助诊断手段,不能单独依靠其确诊骨癌。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正常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可能因生长发育而高于成人正常范围,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有病史的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可能提示骨癌的复发或转移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