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死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休息、避免过度负重、物理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症状但特殊人群需谨慎;手术治疗包括髓芯减压术(适病变局限者,需注意无菌操作及不同人群术后护理)、截骨术(适关节面病变致力线异常者,效果与多因素相关且需个性化康复)、人工关节置换术(适严重关节破坏等情况,有并发症风险需考虑多因素)。
一、保守治疗
骨梗死早期若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避免过度负重,以减轻病变部位的压力,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可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不适症状。另外,对于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控制有利于整体病情的稳定,避免因基础疾病影响骨梗死部位的恢复。
二、药物治疗
目前针对骨梗死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但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减轻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因为儿童使用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风险。
三、手术治疗
1.髓芯减压术:通过钻孔降低骨髓内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修复。适用于病变较局限的患者。手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风险。对于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对于年轻患者,术后需指导其合理康复,避免过早负重,影响手术效果。
2.截骨术:适用于病变累及关节面,导致关节力线异常的患者。通过截骨改变力线,减轻病变部位的应力,延缓病情进展。截骨术的效果与患者的年龄、病变程度等因素相关,年轻患者可能更能从截骨术带来的力线改善中获益,但术后康复锻炼至关重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3.人工关节置换术:当骨梗死导致严重的关节破坏、疼痛和功能障碍时,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如髋关节骨梗死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时,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人工关节置换术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假体松动等,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考虑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能力等因素,年轻患者则可能需要考虑假体的使用寿命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