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包括准备阶段对患者全面评估及配型,采集阶段有骨髓、外周血、脐带血等采集方式,移植阶段将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并监测,移植后需预防感染、监测移植物抗宿主病及造血免疫功能。
一、准备阶段
1.患者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身体状况(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疾病诊断(明确适合骨髓移植的疾病,如白血病等),同时评估心理状态,不同年龄患者身体耐受及基础病史影响不同,儿童需考虑生长发育,有基础病患者需重点评估基础病对移植的影响。
2.配型:寻找合适供者,分为血缘供者(兄弟姐妹间HLA配型相合概率约25%全同胞)和非血缘供者(通过骨髓库寻找,概率逐步提高),不同性别、年龄供者需考虑相应影响,如女性供者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时需关注月经周期,儿童供者考虑骨骼发育对采集的影响。
二、采集阶段
1.骨髓造血干细胞采集:通过髂骨穿刺抽取骨髓液,局部麻醉减轻疼痛,儿童需选合适穿刺部位减少对生长发育影响,有凝血功能障碍供者需谨慎操作防出血。
2.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应用G-CSF等药物使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多,再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相对骨髓采集创伤小,但可能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女性供者关注药物对月经周期影响,年龄较大供者评估药物耐受。
3.脐带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从脐带血获取,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适用于特定疾病及儿童患者,因免疫原性低排斥反应轻,但数量有限适用于体重较小儿童。
三、移植阶段
将采集的造血干细胞经静脉输注入患者体内,造血干细胞归巢至骨髓等部位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移植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不同年龄患者身体反应不同,儿童抵御感染能力弱需严格无菌护理,有基础病患者注意基础病复发风险。
四、移植后护理
1.感染预防:置患者于无菌病房,严格消毒隔离,不同年龄患者感染预防重点不同,儿童减少探视,有免疫缺陷患者采取更严格防护。
2.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监测:观察皮肤(皮疹)、肠道(腹泻)、肝脏等部位表现,不同年龄患者GVHD表现有差异,儿童皮肤GVHD表现与成人不同,需及时发现处理。
3.造血及免疫功能监测: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评估造血功能恢复,监测免疫相关指标评估免疫功能重建,年龄较小患者恢复速度与成人不同,关注特殊恢复进程及相应监测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