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否传染取决于类型,感染性肠胃炎部分具传染性,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菌、志贺菌等引起的,非感染性肠胃炎由非病原体因素引起,无传染性,儿童在集体场所易感染传染性感染性肠胃炎,老年人要注意,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肠胃炎针对相应因素预防处理。
一、感染性肠胃炎的传染性
感染性肠胃炎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其中部分具有传染性。
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
诺如病毒是引起感染性肠胃炎暴发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例如,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引起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性强,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48小时,感染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轮状病毒也是常见的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再触摸口部而感染,在婴幼儿群体中易造成传播,常引起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流行。
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
某些细菌引起的肠胃炎具有传染性,如沙门氏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如污染的肉类、蛋类等)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等间接传播。
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痢疾杆菌可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感染,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容易造成传播。
二、非感染性肠胃炎的非传染性
非感染性肠胃炎通常由非病原体因素引起,如饮食不当(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药物副作用(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类肠胃炎不具有传染性。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生活中可能存在接触病原体机会较多的情况,如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更容易感染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肠胃炎,所以在儿童肠胃炎的预防中,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等,如教育儿童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等。对于老年人,其身体机能下降,若发生感染性肠胃炎,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在养老院等集体生活环境中也需注意预防感染性肠胃炎的传播。而对于因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肠胃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的发病机制类似,主要是针对相应的非感染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如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滥用可能有胃肠道刺激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