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患者取平卧位并做好体位准备,儿童需家长协助固定,老年患者轻柔操作;术者洗净手戴手套、调整力度;然后进行牵引初步纠正重叠移位,再根据骨折类型纠正成角及侧方移位,触摸判断复位情况;接着用外固定装置维持复位位置;最后通过影像学评估复位效果,不满意则重新复位,全程关注患者感受。
一、患者体位准备
让患者取平卧位,患肢上臂外展,肘部屈曲90°,前臂处于中立位。对于儿童患者,需有家长或助手协助固定上臂,确保在复位过程中患者体位稳定,避免因体位变动影响复位效果。老年患者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体位准备时要更加轻柔,防止造成额外损伤。
二、术者手部准备
术者需洗净双手,戴好合适的手套,温暖双手以减少患者不适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操作时力度要有所调整,儿童骨骼柔韧性好,力度宜轻;成人则根据骨折具体情况调整力度。
三、骨折端复位操作
1.牵引步骤:术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肘部,沿前臂纵轴进行持续牵引,一般牵引时间约1-2分钟,使骨折端的重叠移位得到初步纠正。对于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牵引时要格外谨慎,密切观察患者神经血管情况。
2.纠正成角及侧方移位: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如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术者可在牵引下,用另一手的拇指按压骨折远端的背侧,其余四指托住近端的掌侧,向掌侧和尺侧推挤,纠正背侧成角及桡侧移位;对于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Smith骨折),远端向掌侧和桡侧移位,术者则需用拇指按压骨折远端的掌侧,其余四指托住近端的背侧,向背侧和尺侧推挤来纠正移位。在操作过程中,要通过触摸骨折部位来判断复位情况,确保成角及侧方移位得到有效纠正。
四、维持复位位置
在完成骨折端的复位后,需维持复位的位置,可使用合适的外固定装置(如小夹板、石膏托等)进行固定。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外固定装置时要注意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固定效果。老年患者固定时要考虑其皮肤状况,防止固定装置压迫皮肤导致压疮等并发症。
五、复位后评估
复位完成后,要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复位效果,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情况。对于任何不符合功能复位要求的情况,需重新进行复位操作,直到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在整个复位过程中,要始终关注患者的感受,确保复位操作在患者可耐受的范围内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