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急性肠炎的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等)、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饮食(喂养不当、食物过敏)和气候(腹部受凉、天气过热)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
细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引起婴儿急性肠炎的常见细菌,分为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和黏附-集聚性大肠杆菌等。产毒性大肠杆菌可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前者激活肠黏膜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后者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两者均使小肠液分泌增加,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引起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则直接侵入小肠或结肠肠上皮细胞,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导致黏液脓血便。空肠弯曲菌也是常见的引起婴儿急性肠炎的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如污染的牛奶、肉类等)和水传播,该菌感染后可侵入肠黏膜引起炎症,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耶尔森菌也可引起婴儿急性肠炎,多由食用污染的食物引起,该菌可在小肠和结肠繁殖,引起肠黏膜炎症。
寄生虫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可导致婴儿急性肠炎,该寄生虫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虫体附着在小肠黏膜上,引起黏膜炎症和功能紊乱,导致腹泻等症状。
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如果喂养不当,如喂养量过多、过少,食物成分突然改变(如从母乳喂养转为人工喂养,或辅食添加不当等),都可能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肠炎。例如,人工喂养的婴儿,如果奶粉调配过浓或过稀,都会影响婴儿的消化吸收,引发腹泻;添加辅食时,过早引入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添加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也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此外,食物过敏也可引起婴儿急性肠炎,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摄入含有牛奶蛋白质的食物后,可引起肠道的免疫反应,出现腹泻、呕吐、皮疹等症状。
气候因素:婴儿的腹部容易受凉,寒冷可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又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这些都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急性肠炎。例如,冬季气温较低,婴儿腹部保暖不佳,就容易发生腹泻;夏季天气炎热,婴儿出汗多,若水分补充不足,再加上消化液分泌减少,也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而引发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