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等因素引发,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病因有别,临床表现有症状表现及不同人群差异,诊断依据为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对症支持治疗及针对感染用药,需综合各因素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
一、病因方面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饮食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原因,更容易因感染等因素引发急性胃肠炎;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也较弱,也是急性胃肠炎的易发人群。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肠负担,使胃肠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诱发急性胃肠炎;经常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破坏其正常的防御功能,也易引发该病。
病史因素:有胃肠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黏膜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其胃肠黏膜的抵抗力较正常人低,更容易发生急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患者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病情较轻者可能仅有轻度的胃肠不适,而病情较重者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乏力、精神萎靡等。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急性胃肠炎时,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且可能会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老年人患急性胃肠炎时,临床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如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方面
诊断依据: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等进行诊断。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迹象,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病原菌等情况。
治疗原则:首先要去除病因,如停止食用不洁食物等。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适当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对于有明确感染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使用抗感染药物,但需谨慎考虑不同人群的用药禁忌等情况,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安全措施。
总之,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在不同人群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病因、临床表现及诊疗等方面会有一定差异,在临床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