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可初筛,CT能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关系,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有一定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病理学检查穿刺活检可获取证据但有风险,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
意义:超声检查是胆囊癌常用的初筛检查方法,可观察胆囊壁厚度、胆囊内肿物情况等。一般来说,能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异常回声团等表现,对胆囊癌的初步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超声检查都可进行,操作简便、无辐射,但受肠气干扰等因素影响,可能对胆囊深部病变显示不佳。
CT检查:
意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胆囊癌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可发现胆囊区的肿块,判断肿块是否侵犯肝脏、胆道等周围结构。不同人群进行CT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扫描参数等,但一般均可耐受检查。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患者,需评估检查风险。
MRI检查:
意义: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在诊断胆囊癌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范围、与血管的关系等。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特殊禁忌,对于一些对碘对比剂过敏不能进行增强CT检查的患者,MRI增强检查是较好的替代选择。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查:
相关指标及意义: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CA19-9在胆囊癌患者中的阳性率有一定比例,但其特异性不高,一些良性胆道疾病等也可能导致CA19-9升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肿瘤标志物基础水平有一定差异,对于有胆囊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变化可能更有意义。
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
意义:对于通过影像学等检查怀疑胆囊癌,但又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可考虑进行穿刺活检以获取病理学证据。对于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穿刺活检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需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全身状况等评估风险。例如,对于凝血功能差的患者,穿刺活检后出血风险增加,需谨慎操作。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
意义:手术切除胆囊后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胆囊癌的金标准,能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情况不同,对于老年患者,需更注重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心肺功能评估等,以确保手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