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限钠限水、休息)、利尿剂治疗(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应用)、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输注白蛋白)、腹腔穿刺放腹水(控制量和注意事项)及治疗原发病(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各措施需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
休息:休息可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腹水的消退。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更需要注意休息,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过度劳累可能加重肝脏损伤;年轻患者也应避免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或剧烈运动。
利尿剂治疗
常用药物:主要使用螺内酯和呋塞米联合应用。螺内酯为保钾利尿剂,呋塞米为排钾利尿剂,两者联合可协同利尿,且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风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来发挥利尿作用,从而减少腹水。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尤其是血钾水平,因为肝硬化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使用利尿剂后更易出现。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输注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腹水,可输注白蛋白。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而促进腹水形成。输注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组织间隙的液体回吸收进入血管,从而减少腹水。一般每周可输注白蛋白2-4次,每次40-60g。对于老年患者,输注白蛋白时要注意输注速度,避免过快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更需谨慎评估输注后的心脏功能情况。
腹腔穿刺放腹水
操作及注意事项:对于大量腹水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一次放腹水不宜过多、过快,一般每次放腹水不超过4000-6000ml,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放腹水后需补充白蛋白等,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穿刺时的操作要更加精细,老年患者身体柔韧性差等因素可能增加穿刺难度,需更加小心操作。
治疗原发病
针对肝硬化的治疗:如积极治疗乙肝肝硬化(若为乙肝病毒引起),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肝硬化进展;对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必须严格戒酒,因为继续饮酒会加重肝脏损伤,导致腹水等并发症加重。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治疗原发病的措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时,在治疗原发病的药物选择上需更加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重其他器官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