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等症状;体格检查重点查腹部;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X线平片、钡剂灌肠、结肠镜等;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是否有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是否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是否有吸烟、饮酒习惯,吸烟时间长短、饮酒量等。
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肠道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相关。
临床表现观察
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还可能有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也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会有里急后重感;还可能出现乏力、消瘦、发热等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观察有无腹部压痛,尤其是左下腹,还需注意有无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这些指标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粪便中有黏液脓血,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如细菌、寄生虫等感染。
自身抗体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在溃疡性结肠炎中阳性率较高,有助于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见结肠袋消失、肠壁增厚等表现,但特异性相对较低。
钡剂灌肠检查:可观察结肠黏膜的变化,如黏膜粗乱、颗粒样改变、多发性浅溃疡等,但重型或暴发型患者一般不宜做钡剂灌肠检查,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最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如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可见多发性浅溃疡,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还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因为疾病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到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检查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