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可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也与细菌毒力较强或机体抵抗力较低有关,还受局部因素影响,如骨折或开放性创伤处理不当、局部血运不良等。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迁延所致
1.细菌残留与感染持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若在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细菌可能未被完全清除,残留于骨组织内。例如,患儿发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若使用抗生素疗程不足或药物选择不当,无法完全杀灭骨内的致病菌,就容易使感染转为慢性。成人若有外伤后急性骨髓炎未规范治疗,也可能发展为慢性。
2.骨内病理改变持续存在:急性期时骨组织会出现充血、渗出、坏死等病理改变,若治疗不彻底,这些病理改变会持续存在,导致骨内形成死骨、脓肿、窦道等病变,进而发展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比如,骨内形成的死骨会阻碍局部血液循环,影响炎症的消退,使得感染难以治愈。
二、细菌毒力较强或机体抵抗力较低
1.细菌毒力因素:某些致病菌毒力较强,即使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反应,也难以完全清除细菌。例如,耐药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其致病性相对顽固,容易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容易在感染时因细菌毒力较强而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2.机体抵抗力方面: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较弱,这些人群发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后,更容易转为慢性。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其伤口愈合能力差,感染不易控制,从而增加了发展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风险。
三、局部因素影响
1.骨折或开放性创伤相关:有骨折或开放性创伤的患者,伤口污染容易导致细菌侵入骨组织。如果创伤处理不及时或不彻底,比如伤口清创不充分,细菌残留于骨组织和伤口处,就容易引发慢性骨髓炎。儿童活泼好动,发生外伤的几率相对较高,若外伤后处理不当,更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成人若有工伤等导致的开放性骨折,若未进行规范的清创和抗感染治疗,也易出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局部血运不良:骨的血运情况对感染的发生和转归有重要影响。某些部位的骨血运本身相对较差,如长骨的干骺端在儿童时期血运丰富,但随着生长发育,血运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当局部血运不良时,骨组织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容易慢性化。例如,老年人骨的血运本身不如年轻人,若发生骨髓炎,更容易转为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