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两天没吃饭会带来机体能量储备消耗、水电解质紊乱风险增加、胃肠功能进一步受损及其他系统功能受影响等多方面影响,如能量摄入减少致动用储备供能、引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打乱胃肠蠕动节律使黏膜修复减慢、影响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等,儿童因自身特点受影响更显著,老年人也易受相关不良影响加重。
水电解质紊乱风险增加
脱水情况:急性胃肠炎常伴有呕吐、腹泻症状,两天没吃饭的情况下,水分丢失加上无法从食物中补充,会导致脱水。脱水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脱水可能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等;中度脱水会出现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乏力等;重度脱水则可能有循环衰竭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甚至危及生命。在儿童中,由于儿童身体含水量相对较高,且调节功能不如成人完善,脱水进展往往更快,更需密切关注,比如婴儿可能很快出现前囟凹陷等脱水体征。
电解质失衡:胃肠道丢失电解质的同时无法摄入补充,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常见的如低钾血症,可表现为乏力、腹胀、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低钙血症可能有手足抽搐等表现。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低钾血症可能会加重心脏的不良事件风险;对于老年人,电解质紊乱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多个脏器的功能,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对电解质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
胃肠功能进一步受损
胃肠道长时间处于空虚状态,正常的胃肠蠕动节律会被打乱,胃肠黏膜缺乏食物的刺激和滋养,会进一步影响其修复和正常功能。例如,胃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更新需要营养物质支持,长时间没进食会使黏膜修复减慢,防御屏障功能下降,更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可能导致胃肠炎症状加重或病程延长。儿童的胃肠黏膜相对娇嫩,自我修复能力在未进食的情况下会更受影响,可能会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延长,影响后续的营养吸收和正常生长。
其他系统功能受影响
神经系统:能量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严重时还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等,导致情绪改变等情况。对于老年人,本身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退变,两天没进食可能会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风险增加,出现认知功能短暂性下降等情况。
免疫系统: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遭受病原体的侵袭,使患者在急性胃肠炎基础上更易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两天没进食后免疫功能受影响更为明显,更易出现反复感染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