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包括手法复位(如仰卧位腰椎斜扳法、俯卧位腰椎后伸扳法,不同人群需注意禁忌)、牵引治疗(如骨盆牵引,特定人群不适合)、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治疗,特定人群不宜)、康复锻炼(如腰部伸展运动、核心肌群训练,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和药物辅助(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注意特殊人群禁忌)。
一、手法复位
1.仰卧位腰椎斜扳法: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一手置于患者肩部,另一手置于臀部,将患者躯干及下肢作相反方向的转动,当旋转到有阻力时,稍用力作一增大幅度的扳动,常可听到弹响声,提示关节复位。适用于大多数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但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脊柱不稳定等特殊情况的人群需谨慎,比如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手法不当可能加重骨折风险。
2.俯卧位腰椎后伸扳法:患者俯卧,术者用一手按压患椎下方,另一手托起患者双下肢,使其后伸,当达到一定幅度时,作一增大幅度的扳动。对于体质较弱、腰部肌肉力量差的人群,操作时要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二、牵引治疗
1.骨盆牵引:通过牵引带牵引骨盆,使椎间隙增宽,减轻小关节的压力,有利于紊乱的小关节复位。一般牵引重量根据患者体重等情况调整,通常为体重的1/7-1/10。对于孕妇、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不适合牵引治疗,孕妇牵引可能影响胎儿,心血管疾病患者牵引可能加重病情。
三、物理治疗
1.热敷:利用热效应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常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人群,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注意控制温度,避免烫伤。
2.超短波治疗:通过电磁场作用于腰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一般每次治疗15-20分钟,每周进行数次。体质虚弱、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宜进行超短波治疗,心脏起搏器可能受电磁场干扰。
四、康复锻炼
1.腰部伸展运动:患者取俯卧位,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慢慢将上半身抬起,保持数秒后放下,重复进行。对于腰部术后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避免过早过度运动影响恢复。
2.核心肌群训练:包括平板支撑等动作,增强腹部和腰部核心肌群力量,稳定腰椎,减少小关节紊乱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平板支撑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难度和时间。
五、药物辅助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比如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应慎用,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消化道溃疡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