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等表现。腹痛部位不固定,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性质多样,排便后缓解,受饮食、情绪等影响,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别;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型(排便次数多,粪便稀糊状或水样便,无脓血,晨起或进食后易出现)、便秘型(排便困难,次数少,粪便干结,量少)、混合型(兼具腹泻和便秘);粪便性状异常除腹泻、便秘特点外还可有带黏液但无脓血情况,不同性别表现基本相似,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可能波动,长期久坐等生活方式及有肠道病史者易出现相关异常。
影响因素:饮食因素是常见的影响腹痛的因素,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或某些易产气的食物可能会诱发腹痛。情绪因素也起作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加重腹痛症状。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难以准确描述腹痛部位,但也会出现类似的与排便相关的腹痛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腹痛表现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一定干扰。
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型: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达3-5次甚至更多,粪便多为稀糊状或水样便,但一般无脓血。这种情况在晨起后或进食后较易出现。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排便频率增加。对于儿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频繁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需要特别关注其饮食和营养状况;老年患者则可能因腹泻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需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便秘型: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硬球状。便秘型患者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儿童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活动量少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胃肠功能减退、活动减少等多种因素相关,长期便秘还可能增加肛肠疾病的发生风险。
混合型:患者同时具有腹泻和便秘的症状,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排便习惯特点。
粪便性状异常
除了上述腹泻型和便秘型的粪便特点外,还可能出现粪便中带有黏液的情况,但一般无脓血。黏液是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后分泌增加的产物。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粪便性状异常的表现基本相似,但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粪便性状异常可能会有所波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更容易出现粪便性状异常的情况,因为运动减少会影响肠道蠕动功能。有肠道病史的患者,其粪便性状异常可能与原有的肠道疾病基础有关,需要综合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