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目的是控制感染、防止加重及演变为慢性、保存肢体功能等,治疗方法包括全身支持疗法(营养支持、休息)、抗生素治疗(早期足量、疗程足够)、局部制动(固定患肢)、手术治疗(早期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后期慢性时考虑病灶清除),儿童患者要关注骨骼生长、遵循儿童用药原则等,成人患者需根据自身整体健康状况调整方案。
一、治疗目的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目的在于控制感染,防止炎症扩散致病情加重,避免演变为慢性骨髓炎,最大程度保存肢体功能,保障患者正常生长发育(针对儿童患者)等。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消除局部及全身感染症状,阻断感染进一步破坏骨组织等结构。
二、治疗方法
(一)全身支持疗法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营养对恢复尤为重要,能保证身体有足够能量来应对感染。
休息: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儿童患者更需保证充足休息,利于身体恢复。
(二)抗生素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尽早控制感染。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年龄因素,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疗程足够:一般抗生素应用要持续到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3周,防止感染复发。
(三)局部制动
固定患肢:采用石膏托或皮牵引等方式固定患肢,使受累骨骼休息,减少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儿童患者固定时要注意固定装置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及正常生长。
(四)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早期诊断明确后,若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需及时行手术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骨膜下及骨髓腔内压力,防止感染扩散。儿童患者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及影响骨骼正常发育。
病灶清除:对于慢性骨髓炎可能需行病灶清除等手术,但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一般不首选病灶清除,若后期演变为慢性且有死骨等情况时才考虑。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骨骼的生长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检查等,评估治疗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在制动时要确保制动措施既有效固定患肢,又不影响儿童正常的肢体活动和血液循环等。成人患者则需根据自身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等,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成人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以促进感染的控制和身体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