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需关注出现肠道相关典型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情况,存在家族史、年龄(50岁以上)、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者也应及时就医排查,有相关情况或高危因素时应重视就医以早期发现并处理乙状结肠息肉。
一、出现肠道相关典型症状
1.便血情况
若发现粪便中带有鲜血,或粪便颜色呈暗红色、黑色(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酶等作用后颜色改变),尤其是持续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考虑就医。因为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因息肉表面黏膜受损等原因导致出血,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出现,比如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便血也需重视,可能乙状结肠息肉是病因之一。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出现便血更应警惕就医排查。
2.排便习惯改变
如原本规律的排便次数发生变化,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情况。正常排便规律被打破,可能是乙状结肠息肉刺激肠道,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吸收功能所致。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更需及时就医排查乙状结肠息肉等肠道病变。
3.腹痛表现
出现腹部隐痛、胀痛或间歇性的绞痛等。乙状结肠息肉可能引起肠道痉挛或息肉占位导致肠道梗阻前期表现等,不同性别在腹痛感受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需要更细致鉴别腹痛原因,若腹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则需就医。
二、存在高危因素需筛查
1.家族史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结直肠息肉病、结肠癌等相关家族病史,那么个体患乙状结肠息肉的风险相对较高,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应定期就医进行肠镜等检查筛查。例如家族中有人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其后代患乙状结肠息肉等相关病变的概率大幅增加,需要更密切监测,一般建议从特定年龄开始(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直系亲属可能从10-12岁开始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2.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乙状结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50岁以上人群属于结直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段,这类人群即使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也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乙状结肠息肉并处理。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肠道黏膜等组织可能发生一些退行性变化,息肉发生概率上升。
3.其他高危因素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乙状结肠息肉的风险可能高于一般人群,这类人群若出现肠道相关可疑表现或为了早期排查,应及时就医。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增加息肉发生风险,需要关注自身肠道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肠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