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在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性、伤口污染情况及感染风险、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区别,闭合性骨折皮肤黏膜完整、污染轻感染风险低,多手法或切开复位固定;开放性骨折皮肤黏膜破裂、伤口易污染感染风险高,需先清创再处理骨折并防感染等并发症。
一、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性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例如,单纯的股骨骨折,皮肤表面没有伤口,骨折断端被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包裹,与外界环境隔绝。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比如,小腿骨折后,骨折端穿透皮肤,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伤口可能伴有污染。
二、伤口污染情况及感染风险
闭合性骨折:由于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伤口污染相对较轻,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骨折时间较长,局部血肿吸收等也可能引发感染,但总体感染概率低于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骨折端与外界相通,伤口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等病原体的污染,感染风险较高。根据污染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如清洁开放骨折(伤口清洁,损伤时间短)、污染开放骨折(伤口有一定污染,但经过处理后感染概率可降低)、感染开放骨折(伤口已发生感染)等。
三、影像学表现
闭合性骨折:X线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骨折线,骨折端位置关系等可清晰显示,骨折周围软组织肿胀等情况也能观察到,但皮肤黏膜无破损相关表现。
开放性骨折:影像学检查除了能看到骨折情况外,还能看到骨折端与外界相通的迹象,同时可能因伤口污染等情况,局部软组织改变可能更复杂,但主要特征是皮肤或黏膜的破损与骨折端相通。
四、治疗原则
闭合性骨折:多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如钢板、螺钉固定等)。治疗重点在于恢复骨折的解剖位置和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对于小儿的闭合性骨折,多倾向于采用外固定的方法,因为小儿骨骼再生能力强,外固定相对创伤小,且能较好地恢复骨折位置。
开放性骨折:首先要进行伤口的清创处理,尽可能清除伤口内的污染物、坏死组织等,降低感染风险。然后根据骨折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骨折的固定等。由于开放性骨折感染风险高,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等并发症。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开放性骨折,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骨折恢复,同时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