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病史采集需询问发病过程等;体格检查有压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分别有不同观察重点;电生理检查有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判断神经受损及传导情况。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如颈部外伤、长期不良姿势等)、症状的演变情况,例如疼痛是突然发作还是逐渐出现,疼痛的部位、放射范围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更易出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症状。
二、体格检查
1.压顶试验(Spurling征):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若患侧上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不同年龄的人群在检查时需注意施加压力的适度性,儿童和老年人要避免过度施压造成损伤。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Eaten征):患者低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头颈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向相反方向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痛或麻木感,则为阳性,说明神经根受牵拉刺激。不同性别在检查时肌肉力量等基础情况有差异,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情况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表现可能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但X线对软组织显示欠佳。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低头者可能更早出现X线异常改变。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骨质结构,如椎间盘突出情况、椎管狭窄程度等。可发现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神经根等情况,对于判断神经根受压的解剖结构有重要价值。在儿童中进行CT检查需考虑辐射剂量问题,尽量采取防护措施。
3.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直接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结构,能明确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和程度,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颈椎外伤病史者MRI检查更能准确评估损伤后神经根情况。
四、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通过检测肌肉电活动来判断神经受损情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出现相应肌肉的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改变等异常,有助于明确神经根受损的部位和程度。对于儿童进行肌电图检查时要安抚其情绪,使其配合检查。
2.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评估神经传导功能,帮助确定神经根受压是否导致神经传导异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不同年龄人群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参考值不同,需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