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良性肿瘤包括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30-60岁多见,女性多,小无症,大可致不适,CT有“早出晚归”征)、肝细胞腺瘤(少见,年轻女性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多无症状,部分有隐痛,靠病理确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因不明,30-50岁多见,女略多,多无症状,部分有隐痛,影像学有特征,病理可确诊,中心瘢痕具特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构成,发病不明,多体检发现,靠病理确诊)、肝腺瘤样增生(少见,育龄女性多,常无症状,部分有不适,靠影像及病理诊断),不同肝脏良性肿瘤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年轻女性患肝细胞腺瘤要依病情在医生评估下调整避孕方式,无症状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要定期复查,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也要定期随访。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众多薄壁血管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多见于30-6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一般生长缓慢,小的血管瘤多无明显症状,较大的血管瘤可能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典型的CT表现为“早出晚归”征象。
肝细胞腺瘤:较为少见,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常与口服避孕药有关。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刺激肝细胞增生而形成肿瘤。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右上腹隐痛等表现。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但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或局部血管畸形有关。多见于30-50岁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通常无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上腹部隐痛等。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特征,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其中心瘢痕是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构成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机制不明。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初步判断,确诊依靠病理。
肝腺瘤样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可能与雌激素刺激、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多见于育龄女性,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等。通过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可诊断。
对于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不同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例如,年轻女性患肝细胞腺瘤时,若正在服用避孕药,应根据病情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调整避孕方式;对于无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需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监测肿瘤大小变化,尤其是有增大趋势或位于特殊部位(如靠近肝被膜,有破裂风险)的患者更要密切关注;而对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也需定期随访,观察病变有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