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发病机制上存在差异。临床表现方面,腰肌劳损主要是腰部隐痛反复发作,无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活动基本正常;腰椎间盘突出症除腰部疼痛外常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等,活动受限且脊柱可畸形。影像学检查上,腰肌劳损X线多无明显异常,MRI示肌肉组织信号异常但无结构受压;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可见曲度等改变,CT、MRI能显示椎间盘及神经受压情况。发病机制上,腰肌劳损由软组织慢性损伤等致,中壮年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因椎间盘退变等致,长期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风险高。
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了腰部疼痛外,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疼痛可从臀部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等情况。查体时可发现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阳性,腰椎活动受限,脊柱可能出现侧弯等畸形。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患病,比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腰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容易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神经受压出现相应症状。
影像学检查差异
腰肌劳损:腰部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腰部肌肉软组织纹理模糊等非特异性表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腰部肌肉组织信号异常,但无椎间盘、神经根等结构的明显受压改变。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影像学表现可能相似,但老年人可能合并有一些退行性改变,但并非由椎间盘突出等导致的典型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情况;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检查不仅可以看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还能观察到神经根、脊髓受压的程度和范围等,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依据。不同性别在影像学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孕期或产后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及病情发展。
发病机制差异
腰肌劳损:多是由于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引起,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弯腰工作等)、急性腰扭伤后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腰部过度负荷等都可导致腰肌劳损。年龄方面,中壮年人群由于腰部活动量较大,相对更易发生,但青少年也可能因运动损伤等出现腰肌劳损。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断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是自然过程,此外,遗传因素、妊娠、腰部急性损伤等也可能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等人群,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