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需从病史采集与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方面进行诊断。病史采集要问清疼痛相关情况及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及感觉、肌力和反射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电生理检查包含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肌电图检查,不同年龄人群检查表现有差异需综合判断。
症状评估:坐骨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的疼痛,常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放射,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部位的感觉异常,如麻木、过敏等,行走、咳嗽、打喷嚏等动作可能会使疼痛加剧。
体格检查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的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才开始感到腘绳肌紧张。而坐骨神经痛患者直腿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疼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不同年龄人群该试验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由于肌肉等组织退变,可能影响试验结果判断,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加强试验: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降低患肢高度至疼痛缓解,再将踝关节背屈,若再次出现疼痛则为加强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
感觉、肌力和反射检查:检查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如小腿外侧及足背的感觉;评估相关肌肉的肌力,如胫前肌、腓肠肌等;检查膝反射、跟腱反射等,坐骨神经受压时可能出现反射异常。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因检查操作不当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脊柱的形态、结构,如是否有脊柱侧弯、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情况,对排查坐骨神经痛的病因有一定帮助。但X线对于早期椎间盘退变等情况显示不够敏感。不同年龄人群脊柱X线表现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脊柱X线有其自身特点。
CT检查:能清晰显示脊柱横断面结构,可发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等病变,对于明确坐骨神经受压的部位和原因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好地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结构,可清晰看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部位以及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是诊断坐骨神经痛病因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通过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判断神经有无受损及受损的程度。若坐骨神经受损,可能出现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情况。对于儿童进行电生理检查时,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等调整检查方案,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肌电图检查:可记录肌肉电活动,帮助判断神经源性损害还是肌源性损害。当坐骨神经受压导致神经源性损害时,肌电图可出现相应的异常表现,如出现失神经支配电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