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致足部溃疡、感染等病变,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初期有感觉异常等表现,溃疡感染阶段有相应症状,高危人群包括病程长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有足部畸形者、老年患者,需加强监测、控糖、选合适鞋等护理。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神经,尤其是周围神经。感觉神经受损时,患者可能无法感知足部的疼痛、温度、压力等刺激,容易受到外伤而不自知;运动神经受累则会导致足部肌肉萎缩、畸形,如鸡爪样足等,改变足部的正常受力分布,增加溃疡发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感觉阈值升高。
血管病变:糖尿病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管狭窄、闭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血管病变类型,会使足部血液供应减少,组织供氧不足,影响伤口愈合,并且在感染发生时,由于血液供应差,炎症难以有效控制。比如,通过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情况。
感染:足部皮肤破损后,细菌等病原体容易侵入。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容易扩散且难以控制。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会进一步加重足部的炎症反应,破坏组织,使糖尿病足的病情恶化。
临床表现
初期表现:足部可能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灼热感等;皮肤干燥、弹性差,颜色改变,如变为暗红色或苍白;足部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溃疡与感染阶段: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足部溃疡,溃疡可深达皮肤深层、肌肉甚至骨骼。溃疡部位可能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异味,周围组织红肿热痛,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
高危人群及注意事项
糖尿病病程较长者: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明显增加,这类患者应加强足部监测,定期检查足部皮肤、感觉、血管搏动等情况。
血糖控制不佳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加速神经和血管病变的进展,此类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等。
有足部畸形者:如存在足外翻、高弓足等畸形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足部受力不均,更容易出现溃疡,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足部受压。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老年人感觉神经功能减退更明显,血管病变也更严重,且机体修复能力较差,一旦发生糖尿病足,病情进展往往较快,要更加密切关注足部情况,加强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