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鳞癌是肺癌常见病理类型,属非小细胞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与吸烟等因素相关,早期可无症状,进展后有咳嗽、咯血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等。
发病部位
主要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常发生于段支气管以上的大支气管部位。
病理特征
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有角化珠形成,细胞间桥明显。
流行病学特点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可能与男性长期吸烟等因素相关,吸烟是肺鳞癌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吸烟的男性接触致癌物质的机会更多,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吸烟人群患肺鳞癌的概率显著高于非吸烟人群,此外,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吸入如石棉、空气污染、工业废气等致癌物质,也会使患肺鳞癌的风险升高。
病史:有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能会增加肺鳞癌的发病几率,因为肺部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细胞发生恶变。
临床表现
症状: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原有咳嗽性质改变;痰中带血或咯血;呼吸困难,肿瘤阻塞支气管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胸痛,肿瘤侵犯胸膜或胸壁时可出现胸痛;发热,肿瘤组织坏死可引起发热等。
体征:晚期可能出现消瘦、恶病质等表现,若发生转移,还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体征,如肝转移可触及肝大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初步诊断和分期;磁共振成像(MRI)对判断肿瘤是否侵犯血管、神经等有一定帮助。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鳞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纵隔镜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癌细胞的形态及性质等。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鳞癌,若无手术禁忌证,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可通过肺叶切除术等方式切除肿瘤。
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使部分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杀灭残留的癌细胞;还可用于晚期患者缓解症状,如骨转移引起的疼痛等。
化疗:常用于中晚期肺鳞癌的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放疗联合应用,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抑制其生长繁殖。
靶向治疗:部分肺鳞癌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靶点时可考虑靶向治疗,通过靶向药物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的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肺鳞癌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