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期康复训练包括肌肉等长收缩和呼吸训练;佩戴支具后早期康复训练有坐位和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离床期康复训练包含站立和步行训练;康复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要定期复查。
呼吸训练:进行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训练,可预防肺部感染。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每次重复5-10次,每天3-4次。儿童患者则需家长帮助变换体位,辅助进行呼吸相关训练,如轻柔拍打背部协助排痰等。
佩戴支具后早期康复训练
坐位训练:佩戴合适支具后可逐渐进行坐位训练,开始时取半卧位,逐渐增加坐位角度,每次坐立时间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3-4次。要注意保持脊柱的正直,避免侧弯等不良姿势。对于老年患者,坐位训练时需有人在旁协助,防止摔倒,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耐受情况。
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上下肢各关节的主动或被动活动度训练,如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伸跖屈等。对于上肢,可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等活动。主动活动时患者要尽量用力完成动作,被动活动时由他人辅助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大,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次。儿童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需在无痛范围内轻柔进行,避免造成损伤。
离床期康复训练
站立训练:在佩戴支具且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开始时靠墙站立,逐渐过渡到无依托站立,每次站立时间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站立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老年患者站立时要特别注意安全,有人在旁保护,防止跌倒。
步行训练:在站立平衡良好后进行步行训练,开始时可在平行杠内进行,有人在旁保护协助,逐渐过渡到扶拐步行,最后可尝试独立步行。步行训练要注意步态的正确性,保持脊柱的稳定。儿童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根据其发育情况逐步进行,确保安全。
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个体化原则:康复训练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进行个体化制定。例如,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则需循序渐进,降低训练强度。
循序渐进: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突然增加训练强度导致腰部再次损伤。每次训练后要观察患者腰部及肢体的反应,如有疼痛、肿胀等不适,应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定期复查:患者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例如,骨折愈合较慢的患者,需适当延长卧床期康复训练时间,再逐步过渡到后续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