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是左右两侧胸膜腔间含心脏等重要结构的间隙,纵隔肿瘤按组织来源分神经源性、胸腺、生殖细胞、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临床表现因肿瘤大小部位而异,诊断依靠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良性多手术切除恶性采综合方案,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纵隔的解剖位置及组成
纵隔是左右两侧胸膜腔之间的间隙,包含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腺等重要结构,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肌,前界是胸骨,后界为胸椎。
二、纵隔肿瘤的定义与分类
纵隔肿瘤是原发于纵隔内各种组织结构的肿瘤,依据组织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常见于后纵隔,起源于神经组织,如神经鞘瘤等。
2.胸腺肿瘤:部分为恶性,好发于前上纵隔,包括胸腺瘤等,胸腺瘤有恶变可能。
3.生殖细胞肿瘤:可发生于前纵隔等部位,有良恶性之分,如成熟畸胎瘤(良性)、内胚窦瘤(恶性)等。
4.间叶组织肿瘤:起源于纵隔内的间叶组织,包括脂肪瘤、血管瘤等,部分可为恶性。
三、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大小、部位而异。较小的肿瘤可能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较大肿瘤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症状,如压迫气管可导致呼吸困难、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表现为头面部及上肢水肿、颈静脉怒张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初步发现纵隔占位;胸部CT是重要的诊断手段,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肿瘤情况。
2.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明确纵隔肿瘤良恶性的金标准。
五、治疗原则
1.良性纵隔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术后一般预后较好。
2.恶性纵隔肿瘤: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手术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根据病理情况辅以放疗或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纵隔肿瘤可能具有发病隐匿、恶性肿瘤比例相对较高等特点,需密切关注患儿呼吸、吞咽等情况,诊断时应谨慎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尽量减少辐射影响,治疗时综合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纵隔肿瘤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状况,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耐受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在多学科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女性:女性纵隔肿瘤患者需结合自身生理周期等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关注心理状态及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心态及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康复,同时要考虑激素水平等对病情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