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会引发排便习惯改变(如次数、腹泻便秘交替等,是早期症状之一)、大便性状改变(变细、不规则、带黏液脓血等,具特征性)、腹痛(多为隐痛胀痛等,需与其他疾病鉴别)、腹部肿块(部分可摸到,需鉴别)、贫血及全身症状(长期失血致贫血、消瘦低热等,提示肿瘤进展)。
意义:这是大肠癌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由于肿瘤刺激肠道,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分泌功能,从而导致排便习惯的异常变化。
大便性状改变
表现:大便可能变细,形状不规则,还可能带有黏液、脓血等。比如大便原本是成形的,逐渐变得像铅笔一样细,或者大便中夹杂着暗红色的血液、脓液等。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肠道更容易受到刺激和损伤,增加大便性状改变的可能性;有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肠炎等,发生大肠癌时大便性状改变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特别留意。
意义:肿瘤生长过程中会占据肠道空间,挤压大便,导致大便变细变形,而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感染等会使大便出现黏液、脓血等情况,这是大肠癌较具特征性的症状表现。
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胀痛或钝痛,部位不固定,后期可能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而出现定位较明确的疼痛。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干扰对腹痛与大肠癌关系的判断;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肠道解剖结构可能改变,腹痛表现可能更复杂。
意义:肿瘤生长导致肠道梗阻、侵犯周围神经等可引起腹痛,是大肠癌常见症状之一,但需与其他肠道疾病引起的腹痛相鉴别。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等。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自身察觉腹部肿块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厚,摸到肿块相对困难;有腹部外伤史等病史的患者,腹部组织情况复杂,发现肿块时需谨慎鉴别是否为大肠癌相关肿块。
意义: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且位置表浅时可被触及,提示肿瘤已发展到一定阶段,但腹部肿块也可能由其他肠道疾病等引起,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贫血及全身症状
表现: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消瘦、低热等全身症状。老年人本身造血功能等有所减退,发生贫血时更易出现乏力等不适;有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病等的患者,发生大肠癌导致的贫血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儿童患大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如快速消瘦等。
意义:肿瘤慢性出血导致贫血,而全身症状是肿瘤消耗等因素引起,提示肿瘤已处于较进展阶段,影响患者整体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