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结肠息肉早期多无症状,随息肉增大或增多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便血(大便表面带血)、肠梗阻症状(腹痛、腹胀等);其危害有癌变风险(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可能,尤其40岁以上人群需重视)、影响肠道功能(致肠道功能紊乱,影响营养吸收,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有贫血风险(长期便血致慢性失血可能引发贫血)。
肠道刺激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例如,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位置多在左下腹。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能3-5次甚至更多,大便性状多为不成形便;便秘则是排便困难,间隔时间延长。这是因为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便血: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多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一般出血量较少。这是由于息肉表面的血管比较丰富,在排便过程中,粪便摩擦息肉,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但需要注意与其他肠道疾病引起的便血相鉴别,如痔疮出血一般是便后滴血,而降结肠息肉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
肠梗阻症状: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这是因为息肉堵塞肠道,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多见于较大的有蒂或无蒂的息肉,尤其是多发息肉时更容易发生。
降结肠息肉的危害
癌变风险:虽然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息肉有癌变倾向。例如,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有可能发展为结肠癌。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高。研究表明,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明显增加。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降结肠息肉的癌变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下降,细胞的修复能力减弱,息肉发生恶变的几率相对较高。
影响肠道功能:长期存在的降结肠息肉会持续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长期处于紊乱状态。除了前面提到的引起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外,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长期腹泻会导致患者营养吸收不良,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长期便秘则会使肠道内毒素吸收增加,影响全身健康。对于儿童患者,肠道功能紊乱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肠道功能异常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身高、体重等的正常增长。
贫血风险:由于降结肠息肉可引起便血,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轻度贫血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面色稍苍白;中度或重度贫血时则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尤其是女性患者,本身可能有生理性失血,再加上降结肠息肉引起的失血,更容易发生贫血,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