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概率相对较低但有高危因素需重视,Hp感染、不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可增加风险,应积极治疗Hp感染、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胃镜检查及随访监测来预防及监测。
相关高危因素及机制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因之一。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长期的Hp感染会引起胃黏膜的持续炎症反应,持续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的基因突变等异常可能增加,从而增加癌变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Hp阳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比Hp阴性者明显升高。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危险因素。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屏障功能;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高盐及腌制烟熏食物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胃黏膜的损伤和癌变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可能因生活方式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险,比如男性可能由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面临的癌变风险相对稍高一些;年轻人如果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也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增加癌变潜在风险。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易感性也可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转化中起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病史,那么个体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后向胃癌转化的概率可能会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但遗传因素并不是绝对的致病因素,而是增加了个体的易感性,在有遗传背景的基础上,再加上上述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就更易发生癌变。
预防及监测措施
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首先要积极治疗Hp感染,通过规范的抗Hp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胃黏膜炎症,降低癌变风险。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至关重要,比如戒烟限酒,减少高盐、腌制烟熏食物的摄入,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生活方式,年轻人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因年轻而忽视对胃的保护;老年人则要更加注重饮食的清淡、易消化等。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胃的影响,保持健康的生活节奏。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相关随访监测也很关键。一般建议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病情遵医嘱定期进行胃镜复查,必要时进行病理活检,以便早期发现胃黏膜是否出现异常增生等癌前病变迹象,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将胃癌扼杀在早期阶段。例如,对于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迹象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干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