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非药物干预包括功能锻炼(赤足行走、脚趾抓地、踮脚尖运动)和选择合适鞋具(有足弓支撑、鞋底弹性合适);儿童要关注足部发育,避免不良行为并进行锻炼,成年人要避免加重负担行为并选择合适运动;若非药物干预无效且症状明显影响功能,可能需医疗干预,严重时考虑手术等。
一、认识扁平足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指足弓低平或消失,患足外翻,站立、行走时足弓塌陷,引起足部疼痛的一种畸形。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扁平足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后天性扁平足可能由足部外伤、劳损、疾病等引起。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功能锻炼
1.赤足行走:在沙滩等柔软地面赤足行走,可增强足底肌肉力量,每天进行15-20分钟,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调整时间,儿童可由家长陪伴逐步增加时长。
2.脚趾抓地:坐立位时,双脚脚趾进行抓地动作,每次持续5秒,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有助于锻炼足底小肌肉群,对各年龄段人群均适用,儿童需在家长指导下正确进行。
3.踮脚尖运动:双脚后跟抬起,仅用前脚掌着地,保持10秒后放下,重复10-15次,能锻炼小腿三头肌及足底肌肉,成年人可适当增加次数,儿童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二)选择合适的鞋具
1.鞋弓支撑:应选择有足弓支撑设计的鞋子,鞋弓支撑能在行走和站立时为足弓提供一定的支撑,减轻足弓压力,不同年龄段人群都要关注鞋子的足弓支撑功能,儿童要根据足部发育情况选择合适尺码且有良好支撑的童鞋。
2.鞋底弹性:鞋底要有适当弹性,能缓冲行走时地面对足部的冲击力,减少对扁平足的不良影响,成年人可选择专业的运动鞋等,儿童则要选择适合其活动的、弹性合适的童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扁平足可能会随生长有所变化。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足部情况,定期带儿童到儿科或骨科就诊评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选择合适的儿童鞋,鼓励儿童进行上述功能锻炼,如赤足行走、脚趾抓地等,以促进足部正常发育。
(二)成年人
成年人若因劳损等导致后天性扁平足,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长时间站立等加重足部负担的行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游泳等对足部压力较小的运动,同时继续坚持合适的功能锻炼和选择合适鞋具来缓解症状。
四、医疗干预情况
如果扁平足引起明显疼痛、影响行走等功能,经过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考虑医疗干预。例如,对于一些严重的扁平足患者,可能会涉及到手术治疗等,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采用手术等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