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或影响造血系统伴血液异常改变且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发病机制涉多种因素的疾病,红细胞疾病有因铁等问题致的缺铁性贫血、因叶酸等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白细胞疾病包含可由多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的白血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有血小板免疫性破坏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凝血异常的血栓性疾病,儿童血液病要关注化疗影响等,女性需关注月经对病情影响,有基础病史人群治疗需兼顾基础病并监测调整。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以贫血、出血、发热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造血干细胞异常、造血微环境紊乱、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
一、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疾病是因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的一类血液病。例如:
缺铁性贫血:多因铁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吸收障碍,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铁降低、铁蛋白减少等,需通过补充铁剂等纠正缺铁状态。
巨幼细胞贫血:由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核发育障碍,呈现大细胞性贫血,常伴神经系统症状,需补充相应维生素改善。
二、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疾病与白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相关:
白细胞减少症:可由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患者易反复感染,需排查诱因并针对性处理。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异常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等类型。急性白血病起病急,常有发热、贫血、出血等表现;慢性白血病起病缓,症状相对隐匿。
三、出血和血栓性疾病
此类疾病与止血、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表现为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需根据病情采取提升血小板等治疗措施。
血栓性疾病:多因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引发血管堵塞,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时可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评估凝血状态并采取抗凝等相应干预。
不同人群血液病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血液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如白血病患儿需关注化疗对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治疗中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手段,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药物。
女性:女性血液病患者可能因月经等导致失血加重贫血,需关注月经情况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中综合考虑月经相关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有基础病史人群:若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血液病治疗需兼顾基础病,避免治疗血液病药物对基础病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血液病可能加重基础病病情,需密切监测并调整治疗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