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癌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包括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及中老年易受影响)、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易致)、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增加风险)、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久坐不动等增加几率)。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会增加乙状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的APC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结直肠内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发展为乙状结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有关,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等结直肠癌的概率显著升高。从年龄角度看,一般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受到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患乙状结肠癌,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细胞修复等功能逐渐下降,遗传相关的病变更容易累积发展。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乙状结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多,经肠道细菌作用后产生致癌物质;而低纤维饮食会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的时间相应延长,增加癌变风险。比如,长期偏好红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同时蔬菜、全谷类食物摄入不足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几率会明显高于饮食结构合理的人群。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因为不良饮食结构而面临乙状结肠癌风险,但男性若更倾向于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等情况,风险可能相对更易凸显。
肠道慢性炎症:一些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若病情长期不愈,肠道黏膜反复发生炎症、修复,会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增加乙状结肠癌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数倍,而且患病时间越长,风险越高。对于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积极治疗炎症,以降低癌变可能性。
不良生活方式:吸烟和酗酒也是乙状结肠癌的危险因素。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酗酒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胆汁分泌和代谢,间接影响肠道对有害物质的处理,从而增加乙状结肠癌的发病几率。长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肠道蠕动,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致癌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机会,进而可能诱发乙状结肠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且缺乏运动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会明显高于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群,男性中可能有更多人存在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从而面临更高风险,但女性若有类似不良生活方式也不能忽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