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学等多方面特点,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少年长骨干骺端等部位,有疼痛、肿胀等局部症状;影像学上X线呈膨胀性多房骨破坏等,CT能清显示范围等,MRI可见液-液平面等特征;组织学大体标本呈红褐色血性等,镜下有大量增生血管等。
一、临床表现特点
发病年龄与性别: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10-20岁人群,性别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发病时,临床表现可能因骨骼发育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变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好发部位:常见于长骨的干骺端,如股骨近端、胫骨近端等,也可发生于脊柱、骨盆等部位。发生在不同部位时,症状有所不同,如发生在脊柱时可能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导致脊柱疼痛、活动受限等;发生在长骨干骺端时可能引起局部疼痛、肿胀,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疼痛、肿胀和肿块,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逐渐加重。肿块质地可软可硬,病变部位的皮肤温度可能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皮温异常增高的情况,这与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增加有关。
二、影像学特点
X线表现:典型表现为病变处呈膨胀性、多房性骨破坏,骨皮质变薄,病变区内可见粗的骨嵴分隔,呈“肥皂泡”样改变,但与骨巨细胞瘤的“肥皂泡”样改变有所不同,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骨嵴更粗大。不同部位的X线表现会因骨骼结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发生在脊柱时,可观察到椎体的破坏和膨胀情况。
CT表现: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骨皮质的破坏程度以及病变内的分隔情况,有助于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复杂部位的病变,CT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在骨盆等复杂解剖部位,CT可明确动脉瘤样骨囊肿对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影响。
MRI表现: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能清楚显示病变内的出血、液体成分等。在MRI图像上,病变呈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且可见液-液平面,这是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可能因骨髓成分等因素有一定差异,儿童骨髓含水量高,MRI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三、组织学特点
大体标本表现:病变组织呈红褐色或血性,质地柔软,有出血倾向。切开标本可见多个囊腔,囊腔内充满血液或凝血块。
镜下表现:可见大量增生的血管和间质细胞,血管大小不一,管壁薄,周围有较多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间质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等改变。不同部位的组织学表现基本相似,但由于发病部位的组织特性不同,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例如发生在脊柱的病变,因脊柱组织的特殊性,细胞分布等可能与长骨部位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