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由编码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G6PD参与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维持GSH含量缺乏时NADPH生成少GSH不足致红细胞易受氧化损伤引发溶血诱因有食物、药物、感染等接触诱因后多在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等表现可通过G6PD活性测定等检查诊断预防需避免接触诱因、遗传咨询筛查及特殊人群注意相关事项。
一、定义阐释
蚕豆病是由编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的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因G6PD活性降低或缺乏,致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弱,食用蚕豆等特定诱因物质后易引发急性血管内溶血。
二、发病机制
正常生理状态下,G6PD参与磷酸戊糖途径,可生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GSH能保护红细胞膜及血红蛋白免受氧化损伤。当G6PD缺乏时,NADPH生成减少,GSH不足,红细胞易受氧化剂攻击发生膜蛋白及血红蛋白氧化,进而引发溶血。
三、诱发因素
(一)食物诱因
主要为食用蚕豆或其制品,蚕豆中的某些成分可作为氧化剂诱发溶血。
(二)药物诱因
部分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等)、抗疟药(如伯氨喹等)可通过氧化作用诱发溶血。
(三)感染诱因
细菌、病毒等感染可作为应激因素,促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诱发溶血。
(四)其他诱因
新生儿黄疸、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诱发G6PD缺乏患者发生溶血。
四、临床表现
患者接触诱因物质后,多在1-3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及巩膜黄染、排酱油色尿,还可伴有头晕、乏力、寒战、发热等症状;新生儿患者可能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或进行性加重等。
五、诊断方法
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常见检查包括:
(一)G6PD活性测定
是诊断的关键依据,可明确G6PD活性水平,若活性显著降低则支持该病诊断。
(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该试验结果异常提示G6PD缺乏可能。
(三)荧光斑点试验
通过特定荧光反应判断G6PD活性,辅助疾病诊断。
六、预防措施
(一)避免接触诱因
有家族史人群及确诊患者需严格避免食用蚕豆及含蚕豆成分的食品,避免接触上述提及的易诱发溶血的药物、化学物质等。
(二)遗传咨询与筛查
家族中有蚕豆病患者的夫妇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子代发病风险;新生儿可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早期发现G6PD缺乏者,加强监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因免疫系统及代谢特点更易受诱因影响,需格外留意避免接触诱因;女性患者生育时需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子代患病风险;有病史患者应随身携带疾病卡,便于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快速知晓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