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肿瘤的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病史采集了解一般情况与症状表现;体格检查查肝脏等情况;实验室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及肝炎病毒检测;影像学检查有超声、CT、MRI等;病理检查靠穿刺活检,是确诊金标准且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症状表现:询问患者有无肝区疼痛,肝肿瘤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或肝区的隐痛、胀痛等;有无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肿瘤消耗等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这些非特异性表现;有无黄疸,若肿瘤压迫胆管等可能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等。
体格检查
肝脏情况:检查肝脏大小、质地等,肝癌患者肝脏可能肿大,质地坚硬;有无肝区压痛等。
其他体征:观察有无黄疸、腹水征等,若有腹水可能提示肿瘤晚期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血清AFP>400μg/L,排除妊娠、生殖腺胚胎瘤等情况,应高度怀疑肝癌;虽然AFP对肝癌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约30%的肝癌患者AFP不升高。
其他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在肝癌诊断中也有一定辅助价值。
肝炎病毒检测:检测HBVDNA、HCVRNA等,明确患者是否存在肝炎病毒感染及病毒复制情况,这对于评估肝肿瘤的病因及后续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常规超声:是肝肿瘤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初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等,还可观察有无门静脉、肝静脉癌栓等。但对于一些小的、等回声的肿瘤可能存在漏诊情况。
超声造影:能增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对比,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平扫+增强CT:是诊断肝肿瘤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数目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动脉期肿瘤多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或平衡期强化消退,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对于肝血管瘤等疾病,也有其典型的强化表现,可进行鉴别。
磁共振成像(MRI):
平扫+增强MRI:对肝肿瘤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且在显示肿瘤内部结构、有无子灶及与血管的关系等方面可能优于CT,特别是对一些小的肝肿瘤、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更具优势,例如肝细胞癌在MRI上T2加权像多呈稍高信号,且弥散加权成像(DWI)多呈高信号等。
病理检查
穿刺活检:对于通过影像学等检查仍难以明确性质的肝占位病变,可考虑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这是确诊肝肿瘤的金标准。但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出血、种植转移等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