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疾病因红细胞数量等异常引发,如缺铁性贫血与铁摄入、吸收、丢失过多致血红蛋白合成少及相关表现;白细胞疾病涵盖粒细胞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因多种因素致抵抗力下降)、单核细胞相关(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致症状)、淋巴细胞相关(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致一系列表现);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出血性疾病有血友病因遗传致出血不止,血栓性疾病有DIC由多种病因诱发致相关表现;特殊人群患血液病时儿童需考虑生理特点,老年人兼顾基础病,女性生理期注意出血,有既往病史者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疾病主要是因红细胞数量、形态或功能异常引发的病症。例如缺铁性贫血,其发病机制多与铁摄入不足(如婴幼儿生长快、育龄女性需铁量增加但摄入不足等情况)、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或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等)有关,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使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患者常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
二、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疾病涵盖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相关病症。
粒细胞相关疾病: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因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单核细胞相关疾病:单核细胞增多症多由EB病毒感染引起,患者会出现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淋巴细胞相关疾病:急性白血病是较为常见的淋巴细胞相关血液病,其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大量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患者可出现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一系列表现。
三、出血和血栓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血友病是典型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因遗传因素导致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患者表现为自幼出现的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出血部位可涉及关节、肌肉、皮肤等。
血栓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属于复杂的血栓与出血并存的疾病,常由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多种病因诱发,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微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同时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而引起全身出血倾向及微循环障碍等表现。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血液病时,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脏器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老年人患血液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时要兼顾原发病情况,避免治疗药物对基础病产生不利影响;女性血液病患者在生理期可能因凝血功能相对变化而加重出血症状,需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并采取相应对症措施;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血液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新用药物与既往药物的相互作用,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叠加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