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和随访监测。手术治疗分局部切除(直径<1cm、局限黏膜或黏膜下层且无转移的直肠类癌)和根治性手术(直径>2cm、侵及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类癌),需根据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选择;内镜治疗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病变局限黏膜层且无淋巴血管侵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较大、侵犯黏膜下层但未达肌层的直肠类癌),要考虑患者年龄、病史等因素;随访监测包括定期肠镜检查(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制定间隔)和影像学检查(考虑老年患者肾功能等及女性患者人文关怀)来监测局部复发及有无转移。
根治性手术:当直肠类癌直径大于2cm、侵及肌层或有淋巴结转移时,需行根治性手术,如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或低位前切除术(Dixon手术)等。对于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根治性手术创伤相对较大,老年患者术后恢复可能较慢且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女性患者在手术方式选择上需考虑其特殊的盆腔解剖结构及术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如Miles手术会影响患者的排便功能及会阴部外观,需与患者充分沟通权衡利弊。
内镜治疗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无淋巴血管侵犯的直肠类癌。对于适合EMR的患者,该方法具有微创、恢复快的优点。不同年龄患者在内镜操作中的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需在麻醉等方面谨慎处理。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术后恢复相对顺利,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影响创面愈合,需在术前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对于较大的、侵犯黏膜下层但未达肌层的直肠类癌,ESD可完整切除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以评估肿瘤分期。但该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在实施ESD时需充分评估手术难度及风险,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肠道蠕动等问题影响操作,有肠道炎症病史的患者肠道环境可能不利于操作及术后恢复。
随访监测
定期肠镜检查:患者在治疗后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监测局部复发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肠镜检查间隔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早期患者可适当缩短随访间隔,晚期或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更密切监测。儿童患者由于直肠类癌相对少见,随访方案需个体化制定。有基础病史如炎症性肠病等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肠镜检查来排除其他肠道病变干扰及监测直肠类癌复发。
影像学检查:可根据情况选择腹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肾功能等问题,选择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对比剂的使用对肾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女性患者进行盆腔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保护隐私等人文关怀方面的问题。